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6期 ID: 355396

[ 晁凌云 文选 ]   

诗与生命的交汇与延伸

◇ 晁凌云

  教学目标
  (1)解读诗意,感受诗人陶渊明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与王维田园诗作比较,突出诗人伟大人格。
  (3)理解并感受陶渊明及其田园诗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初解诗意:“归”去乃必然
  师: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说,陶渊明是照彻古今的烽火,他永远是最高格的象征,他的简朴是令人敬畏的,他会使那些聪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今天我们就通过《归园田居》,来认识陶渊明,了解陶渊明。
  生:齐读《归园田居》。
  师:诵读时,我们的脑海里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情境。请大家把语速放慢一点,感受诗歌的节奏,意境。
  生:再读《归园田居》。(语速慢了些)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为什么用“归”?换成“去”和“来”,可以吗?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见解。
  生1:陶渊明原本就生活在田园,他从田园出来,现在回归田园,不是一般的“来”或“去”,而是一种精神回归,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的解脱:而“来”和“到”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生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性本”,表现出陶渊明本性爱好自然,所以用“归”。
  师:理解很确切,同学们认为必须用“归”,那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题目必须用“归”?
  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个“误”字表现诗人不适合官场,厌恶官场,他本性向往自然,向往自由,所以要“归”田园。
  生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句也表现用“归”好,“复得返自然”中的“复”字是又一次,“反”是返回,“复”和“反”都是对“归”的强化和补充。
  生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句中“旧”和“故”都是写对过去生活的向往。而诗人向往田园生活,要回归以前的生活。表明一个心爱自然,本性纯真的人回归田园,是一种必然。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恋旧林”和“思故渊”看出必须用“归”。谁能解释一下“羁鸟”“池鱼”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
  生1:“羁”我说不好是什么意思,但“羁鸟”“池鱼”都是不自由的生活。
  生2:“羁”比喻束缚,诗人用“羁鸟”“池鱼”暗示诗人备受束缚的官场生活。用“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来表明自己的本心,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自己回归,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归”。
  (教师板书:归)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那么,陶渊明“归”去之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诗中描绘归去生活的诗句。
  生:(诵读)“方宅十余亩……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师:诵读的语气是不是紧了点啊,听他读完,大家觉得陶渊明还可能“归”去吗?怎样才能读出田园生活的美,表明陶渊明“归”的欢欣呢。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请一个同学诵读)
  师:读得很好。不过,这次好像跟你平常朗读不太一样,平时声音铿锵有力,今天怎么变得柔和了,你为什么这么处理?
  生: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轻松、清新,淡雅,要读出这种和谐之美,语气应该缓和而自然,让人听了感到很温馨,很轻松。
  师:嘿,把旁边的女生说笑了。(对女生)说说你怎么看待他在朗读时这么处理?
  生:他读得很感人,语气柔和,舒缓,读出了田园生活的自由、纯美与恬静。
  师:我有同感,诵读诗歌时,一定要感受内容,注意节奏、语速的的处理,那我们一起再体会一下。
  (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
  师:对田园生活的描绘,你们觉得哪一句诗最能表现诗人的精神品质?
  生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最能表现诗人洁身自好。环境洁净,内心就悠闲。
  生2:“暧暧远人村”这一句最能表现诗人的精神品格。远处的村落很昏暗,这是说官场生活的肮脏,诗人要远离它。
  师:(笑)诗人不是要回归田园吗?村落是暗示官场?
  生3:我也认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最能展现诗人品格,但我不同意他的看法,远处的村落氤氲在暮霭里,炊烟袅袅,这里描绘了黄昏时的田园生活,而这种生活只有心境宁静、平和的人才能体会得到,所以这一句展现了诗人的品格。
  师:我赞成你的分析,但是不是这一句最能展现呢?注意是“最”。
  生1:我还是觉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最能展示诗人品格。在纷繁扰乱的世界,诗人迫切追求内心的宁静,在空阔辽远的环境里更能显现诗人的安然。陶渊明就是在这样的归隐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所以说这一句最能表现他的精神品格。
  师:很有见地。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内心纯净的人,他生活的环境一定是整洁有序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句不仅仅是说归隐后的生活没有世俗的琐事来打扰自己,生活闲适,也表明诗人心灵的清洁和自由。
  (二)解读心灵:守“拙”是本心
  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诗人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诗人厌倦了官场阿谀逢迎的生活,不愿意过那种虚以委蛇的生活,他向往自由洁净的生活。用诗中的句子概括,就是“守拙归园田”。
  师:概括得比较好,还用了“虚以委蛇”这个成语。既然田园生活是“无尘杂”“有余闲”的,这么美的田园生活,诗人为什么要说是“守拙归园田”,而不是“欣然归园田”呢?结合课文和同学们的知识积累,谈谈“守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先讨论一下。
  (教师板书:拙)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能是官场上要求处事圆滑,而诗人不适应,我觉得“守拙”是对仕途上那些所谓“识时务”的人的讽刺。
  生2:“守拙”二字表明诗人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在官场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而诗人不能这样丧失人格,守拙就是回归田园,过符合自己本性的朴拙的生活。   师:说得好。别人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俗韵”,那么,回归田园的“守拙”生活就一定是快乐怡然的吗?
  生1:“开荒南野际”说明诗人要亲自下地劳动,“草屋八九家”说明诗人只能住草房,生活简朴。守拙的生活实际上是辛劳的、艰苦的。
  生2:我们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陶渊明归隐后经济拮据,生活贫困,而诗人却能“晏如也”。所以,“守拙”就是守住清白,而守住清白就要守住清贫,安贫乐道,追求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自由,往往是与“守拙”分不开的。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守拙是守住清贫,守住心灵的纯净,让精神回归。换一句话说,“守拙”就是守住诗人的本心。
  (三)反思人生:“误”入是警示
  师:“守拙归园田”固然远离了尘世的污浊,但也使陶渊明陷入了窘迫的生活,陶渊明义无反顾地选择归园田,这一行为是诗人对自我人生的再认识。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出诗人对自己以往人生的态度。
  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字表现出诗人对自己以前生活的否定,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里“三十年”,是概数,是虚写,实际上陶渊明宦海沉浮只有十三年,他五次为官,而最终选择了归隐。十三年,时间并不短,陶渊明为什么会“误”那么久?结合陶渊明另外两首诗《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PPT展示《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板书:“误”)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生1:陶渊明才华横溢,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歌颂精卫,但社会黑暗,不允许他建功立业,白白虚度了13年。
  生2:其实我觉得,陶渊明可能需要这些俸禄,陶渊明毕竟家境贫寒,他要不断地做官来获得薪俸接济家庭。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官场生活,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宁可清贫也不愿意苟且于官场。这也是他“守拙”的性格所决定的。
  生3:我查资料,陶渊明辞官是因为上级官员来视察,要他“束带相迎”,陶渊明不愿意委屈自己,“为五斗米折腰像乡里小儿”,所以就辞官了。
  生4:陶渊明出仕,辞官,可能有家贫的原因,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陶渊明不惧怕贫穷,“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但诗人仍然希望像荆轲一样建功立业。这一理想纠结着他,社会不允许,他又放不下,所以痛苦地挣扎了“三十年”。陶渊明的痛苦和不幸,是那个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师:在黑暗的社会中就一定不能建功立业吗?同学们都知道曹操,生活在汉桓灵之时,那也是一个君昏臣奸的时代,曹操在诗中曾描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但曹操还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最终统一北方,可见社会黑暗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建功立业。
  (学生讨论)
  生1:曹操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曲意逢迎,可以采用谋略和方法与黑暗的社会周旋,甚至可以黑吃黑,陶渊明却不行,一心思“归”的人是不会玩弄权术的。
  生2:陶渊明喜爱田园生活,喜爱大自然的纯净、自由,他不允许用污浊的行为玷污清白的内心,他的行为方式是“守拙”。
  生3:像陶渊明那样精神上追求高洁的人,在黑暗的社会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要逢迎苟且,要为五斗米折腰,这是诗人最大的痛苦,所以,回归对陶渊明是痛苦无奈的选择,更是快乐的选择。
  生4:我理解陶渊明13年反反复复为官辞官的行为,他是在挣扎,最终他选择放弃“济苍生”的大志,忍受清贫也要固守灵魂的清白和自由。
  生5:心灵上“无尘杂”的人注定会真诚、纯洁和清贫,注定在黑暗的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不允许心灵蒙受污垢,就像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乎”,还有许多追求理想的人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中无法实现理想,都选择了归隐,而不是苟且偷生,迎合世俗。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很可贵。毅然选择“归”去,终身守“拙”,安于清贫的陶渊明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拒绝金钱和权力的诱惑的,为了追求心灵的纯洁,就必然安于清贫。我们知道,在陶渊明之后很多士大夫在仕途遇挫后都选择归隐田园,来保全自己的操守,这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袁行霈先生这样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但我们也要看到,同样是归隐,却表现出不同的人格。下面我们比较一下陶渊明和王维的两首诗,请同学们谈谈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山居秋暝归园田居(其三)
  王维陶渊明
  空山新雨后,种豆南山下,
  天气晚来秋。草盛豆苗稀。
  明月松间照,晨兴理荒秽,
  清泉石上流。带月荷锄归。
  竹喧归浣女,道狭草木长,
  莲动下渔舟。夕露沾我衣;
  随意春芳歇,衣沾不足惜,
  王孙自可留。但使愿无违!
  (学生讨论,发言)
  生1:王维的诗优美宁静,新雨,明月,清泉,洗衣归来的少女,那么甜美,那么安闲。陶渊明的诗是劳动,让人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期冀。
  生2:王维的诗是游玩,享乐。陶渊明的是平凡的生活,艰苦的劳作。
  生3:王维的诗很精致,动静相衬,意象很美。陶渊明的诗是质朴的、平淡的叙述,不加修饰,淳朴自然,这是因为他本性就是淳朴、自然的。
  师:很好的见解!那你们更爱哪一种生活呢?
  生4:王维是朝廷高官,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描写的是王孙公子对恬静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则不同,他的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田园,所以他描写躬耕勤作的生活。今人更多的向往王维,这是现实的。在精神上,我更佩服陶渊明,他更看重心灵的纯洁,精神的高贵。   师:说得好。别人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俗韵”,那么,回归田园的“守拙”生活就一定是快乐怡然的吗?
  生1:“开荒南野际”说明诗人要亲自下地劳动,“草屋八九家”说明诗人只能住草房,生活简朴。守拙的生活实际上是辛劳的、艰苦的。
  生2:我们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说明陶渊明归隐后经济拮据,生活贫困,而诗人却能“晏如也”。所以,“守拙”就是守住清白,而守住清白就要守住清贫,安贫乐道,追求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自由,往往是与“守拙”分不开的。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守拙是守住清贫,守住心灵的纯净,让精神回归。换一句话说,“守拙”就是守住诗人的本心。
  (三)反思人生:“误”入是警示
  师:“守拙归园田”固然远离了尘世的污浊,但也使陶渊明陷入了窘迫的生活,陶渊明义无反顾地选择归园田,这一行为是诗人对自我人生的再认识。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出诗人对自己以往人生的态度。
  生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字表现出诗人对自己以前生活的否定,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里“三十年”,是概数,是虚写,实际上陶渊明宦海沉浮只有十三年,他五次为官,而最终选择了归隐。十三年,时间并不短,陶渊明为什么会“误”那么久?结合陶渊明另外两首诗《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PPT展示《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板书:“误”)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生1:陶渊明才华横溢,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歌颂精卫,但社会黑暗,不允许他建功立业,白白虚度了13年。
  生2:其实我觉得,陶渊明可能需要这些俸禄,陶渊明毕竟家境贫寒,他要不断地做官来获得薪俸接济家庭。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官场生活,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宁可清贫也不愿意苟且于官场。这也是他“守拙”的性格所决定的。
  生3:我查资料,陶渊明辞官是因为上级官员来视察,要他“束带相迎”,陶渊明不愿意委屈自己,“为五斗米折腰像乡里小儿”,所以就辞官了。
  生4:陶渊明出仕,辞官,可能有家贫的原因,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陶渊明不惧怕贫穷,“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但诗人仍然希望像荆轲一样建功立业。这一理想纠结着他,社会不允许,他又放不下,所以痛苦地挣扎了“三十年”。陶渊明的痛苦和不幸,是那个黑暗的社会造成的。
  师:在黑暗的社会中就一定不能建功立业吗?同学们都知道曹操,生活在汉桓灵之时,那也是一个君昏臣奸的时代,曹操在诗中曾描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但曹操还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最终统一北方,可见社会黑暗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建功立业。
  (学生讨论)
  生1:曹操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曲意逢迎,可以采用谋略和方法与黑暗的社会周旋,甚至可以黑吃黑,陶渊明却不行,一心思“归”的人是不会玩弄权术的。
  生2:陶渊明喜爱田园生活,喜爱大自然的纯净、自由,他不允许用污浊的行为玷污清白的内心,他的行为方式是“守拙”。
  生3:像陶渊明那样精神上追求高洁的人,在黑暗的社会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要逢迎苟且,要为五斗米折腰,这是诗人最大的痛苦,所以,回归对陶渊明是痛苦无奈的选择,更是快乐的选择。
  生4:我理解陶渊明13年反反复复为官辞官的行为,他是在挣扎,最终他选择放弃“济苍生”的大志,忍受清贫也要固守灵魂的清白和自由。
  生5:心灵上“无尘杂”的人注定会真诚、纯洁和清贫,注定在黑暗的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不允许心灵蒙受污垢,就像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乎”,还有许多追求理想的人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中无法实现理想,都选择了归隐,而不是苟且偷生,迎合世俗。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很可贵。毅然选择“归”去,终身守“拙”,安于清贫的陶渊明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拒绝金钱和权力的诱惑的,为了追求心灵的纯洁,就必然安于清贫。我们知道,在陶渊明之后很多士大夫在仕途遇挫后都选择归隐田园,来保全自己的操守,这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袁行霈先生这样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但我们也要看到,同样是归隐,却表现出不同的人格。下面我们比较一下陶渊明和王维的两首诗,请同学们谈谈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山居秋暝归园田居(其三)
  王维陶渊明
  空山新雨后,种豆南山下,
  天气晚来秋。草盛豆苗稀。
  明月松间照,晨兴理荒秽,
  清泉石上流。带月荷锄归。
  竹喧归浣女,道狭草木长,
  莲动下渔舟。夕露沾我衣;
  随意春芳歇,衣沾不足惜,
  王孙自可留。但使愿无违!
  (学生讨论,发言)
  生1:王维的诗优美宁静,新雨,明月,清泉,洗衣归来的少女,那么甜美,那么安闲。陶渊明的诗是劳动,让人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期冀。
  生2:王维的诗是游玩,享乐。陶渊明的是平凡的生活,艰苦的劳作。
  生3:王维的诗很精致,动静相衬,意象很美。陶渊明的诗是质朴的、平淡的叙述,不加修饰,淳朴自然,这是因为他本性就是淳朴、自然的。
  师:很好的见解!那你们更爱哪一种生活呢?
  生4:王维是朝廷高官,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描写的是王孙公子对恬静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则不同,他的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田园,所以他描写躬耕勤作的生活。今人更多的向往王维,这是现实的。在精神上,我更佩服陶渊明,他更看重心灵的纯洁,精神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