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构想】
近日,我接到了连云港市“青蓝”课程活动中心的通知,要我对全市的高中语文教师上一节作文指导课,高兴之余又陷入了沉思。我认为,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软肋”,存在诸多问题:文体写作教学淡化,写作基本功训练不扎实,作文素材积累散乱无序;有时作文指导课要么变成了纯技巧指导课,要么只提几点简单的写作要求;有时作文讲评课只是一味地赏析例文而缺乏二次修改、提升的训练指导等。在囫囵吞枣般地“读”完五本必修教材、五本选修教材后,步入高三的学生面对写作仍是十分茫然,究其原因:读写结合不够,写作找不到突破口,行文少章法等。
于是,我在想,能不能上一节作文指导课,让学生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帮学生寻找写作的“切入点”,进而使文章思路能有序展开。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以必修、选修教材的一些经典篇目为例,再结合江苏近五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选文、优秀作文以及文学名著、美文等,力求和学生一同去透析这些作品是如何艺术地表情达意的。
通过搜集和阅读资料,我发现有不少文章都有很特别的某一点:要么由某一点引入话题,要么全篇围绕某一点谈开,要么结尾再收束到某一点。接着,我又想到,我们生活中聊天时往往会有“今天天气真好啊”“你吃了吗”类似的寒暄的“话头”,甚或有时聊得高兴也就是因为某一个话题让大家都很感兴趣;接着,我还想到何永康教授的谆谆告诫:议论文写作要有好的“由头”,记叙文写作要有一个小“口子”。终于,在经过了一周的酝酿和思考之后,我确定了这节作文指导课的课题——表情达意需要“这一点”。
“这一点”的说法其实是受黑格尔的“这一个”艺术典型论的启发,“这一点”就是指表情达意时需要依托的某一人、某一事、某一景、某一物、某一言、某一行等等,最好是具象化的、有个性的、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一点”可以是表情达意的出发点,也可以是归结点或者是支撑点;“这一点”要能触发、引领、牵系或收结着文章的思想情感,使文章能基于“这一点”而纵横捭阖、收放自如。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并体会其对表情达意的作用;②指导学生尝试借助“这一点”进行作文运思练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研读必修、选修教材和近五年(2008—2012)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高考优秀作文以及相关的文学名著、美文等,归纳、整理这些作品中经典的“这一点”并分析由“这一点”展开的合理化或创造性的运思模式等。
学生准备:把高三某班学生分成五个合作学习小组,分别研读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每册书不少于五篇经典文章)、2008至2012这五年的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及高考优秀作文(不少于三篇),要能理清文章思路、归纳要点、概括主旨等。
【教学课例】
(一)引入“这一点”
1.读诗,感受“这一点”
[投影]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1)给诗添加标题。(最初题目是《情诗》,可是不久作者刘半农先生又改成《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首创了“她”字。)
(2)“她”是谁呢?(恋人、故乡、祖国等)这首写给她的情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诗人心底潜藏的那最纯真的爱意与最热切的思念之情是如何被触发的?(微风轻拂,银夜如蜜,燕子呢喃,残霞晚照,这些事物时不时地触发着诗人丰富的情思。)
【点拨:这些触发着我们情思的事物,是我们表情达意时非常需要的独特的“这一点”。(板书:表情达意需要“这一点”)】
2.联系生活,认识“这一点”
【过渡: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情感也总会被很特别的“这一点”引发着、牵系着,比如(指导学生填空):】
【投影】一片带有小齿的草叶,启发鲁班发明了锯;一只从树上落下的苹果,诱导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国人对教育的深度反思;一个小小的钓鱼岛,激发了全体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还有可能是)老师一句简单的问候,让我感到温馨;同学一个鼓励的眼神,让我充满信心;一朵小花的绽放,让我欣喜生活的美好;一片黄叶的凋零,让我感叹生命的无常……
【点拨:这些都是触发我们情思的极为重要的“这一点”,生活中我们表情达意需要“这一点”;写作时我们表情达意更需要“这一点”。】
(二)明确“这一点”是什么
【过渡:我们可以到文学的长廊中来进一步认识“这一点”(指导学生填空):】
【投影】吴承恩把师徒四人西游的故事都安排在一条取经的路上,施耐庵把一百零八位好汉都会聚于一座梁山上,曹雪芹把爱、恨、情、愁主要诉诸于一个大观园,沈从文把美好、善良的人性集中于一个叫翠翠的女孩身上,鲁迅把祥林嫂的心愿寄托于一个叫“祝福”的节日,艾米让老三和静秋定情于一颗山楂树,
莫言把对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考聚焦于“蛙”上……
【点拨:“这一点”可大可小,可以是:一景、一物、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一言、一行、一部作品、一个问题等等。总之,“这一点”应是最具有鲜明特征的、最个性化的、“具象”化的事物。】
(三)体会“这一点”有何作用
【过渡:“这一点”在表情达意时到底有何作用?我们还可以从教材中选择一些文章来研究(指导学生填空):】
1.表情达意的“出发点”(触点、原点)
【投影】“如怨如慕”的笛声引发了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的感叹,一张满载旅客的照片启发了曹文轩关于“前方”的思考,那潇潇的冷雨触发了余秋雨心底浓浓的乡愁,凌晨四点未眠的海棠花激发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
【点拨:这笛声、照片等,都是作者情思的“出发点”(或触点)(板书),是写作的缘起,是思想情感的源头。没有“这一点”,文章就无从落笔。】
2.表情达意的“归结点”(结点、收束点)
【投影】欧·亨利把老画家贝尔曼最美的爱倾注于那“最后的常春藤叶”,莎士比亚把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终结于一副毒药,曹禺把周鲁两家的恩怨消解于一场雷雨,雨果把人性的美丑透视于用来换一滴水的那一滴眼泪。
【点拨:这一片叶、一滴泪等在文章的最后才凸现出来,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归结点”(板书),是谜底,是结局。有了“这一点”,文章就收束有力。】
3.表情达意的“支点”(节点、转折点)
【投影】朱自清那淡淡的喜悦和忧伤始终被那一方荷塘牵系着,归有光几多欢喜和忧伤都承载在那一角小小的项脊轩里,刘亮程和他亲人们的岁月一直被寒风吹彻,史铁生把所有的心事都隐藏在那古老的地坛里。
【点拨:这一方荷塘、一座地坛等始终牵系着作者的情思,是行文的支撑点,即“支点”(板书);同时这“支点”也是“出发点”和“归结点”。总之,“这一点”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寄情点”、“凝思点”(板书)。】
(四)探究如何借助“这一点”进行运思(例析)
【提问:“这一点”作用如此巨大,那么写作时该如何巧妙地借助“这一点”进行运思呢?如果让你以“这一点”为出发点,分别画三条线段,能画出怎样的图形?】
(1)运思路径
【点拨:我们不妨把这几种图像形象地称为我们写作时由“这一点”出发的运思路径,每一条路径都可以返回原点,;当然,在运思的过程中“这一点”也是 “支点”。为了表达的方便,我姑且把这几种运思的路径称为为发散、横向、纵向、纵横运思等几种模式(板书)。】
(2)运思模式
①发散式运思——往多处想
由“这一点”展开多角度的自由联想(意识流),可以是相似、相反、相关联想等。
②纵横式运思——往远处、大处、深处、转折处想
横向运思——由“这一点”由此及彼地展开一系列相关联想,要有先后顺序。
纵向运思——由“这一点”层层递进地想,可以是由近及远、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地展开思路。
纵横运思——由“这一点”杂糅多种运思路径,或发散,或纵或横,层层转折。
【明确:所有的这些运思路径,都由“这一点”出发,运行中要不时地“关照”“这一点”,收结时一般要回到“这一点”。一条路径相当于文章的一个层次,至于为什么要画三条线段,是因为一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大多由两至三个层次构成。明白了借助“这一点”的运思模式,我们还要深入探究它们在文本中是如何具体构建的。】
(3)发散式运思(例析)
【例1】《墙上的斑点》(伍尔夫)
问:由“墙上的斑点”“这一点”你能发散想到什么?
【投影】①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②由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③由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冢,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④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
【明确:小说由“斑点”展开自由地冥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永恒真理。】
【例2】《品味时尚》(2009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第二小组学生汇报、交流)
问:①“品味时尚”是一个比较难品味的话题,你会捕捉到怎样的“这一点”呢?②有聪明的考生就由鲁迅小说《风波》中九斤老太的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发散联想,你会想到哪些时尚让九斤老太认为“一代不如一代”?:
【投影】①惊看街头时尚,②难解老年时尚,③困惑文字时尚,④无语自己竟成了时尚。
【明确:文章凭借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这句话生发出意趣横生的几个故事,善于反讽。“一代不如一代”这经典语言在当今时尚中被赋予了新的深刻内涵。】
【小结:这些看似自由的发散式联想,都由“这一点”引发,行文中不时照应“这一点”,结尾又回到“这一点”;文章结构就因此显得开合有致。】
(4)纵横式运思(例析)
【以近五年江苏现代文阅读文本为例。(各小组分别汇报、交流)】
【例1】横向运思——《溜索》
【投影】①精瘦汉子“悄没声”地溜索——②牛“皮肉发抖”地溜索——③“我”“战战兢兢”地溜索——④领队飞一般溜索
【补充:《邮差先生》(由“送信”一事展开)《“这是你的战争”》(由“入伍”一事展开)的横向运思例析。】
【明确:横向运思首先要发散思维,这几篇小说都是以一件事为写作的“出发点”和“支点”,由此关联、涉及不同对象(不同对象溜索、送信给不同的人、不同学生入伍),使主题的表达更加丰厚。相比发散运思,横向运思更注意写作先后顺序的安排;但不如纵向运思那样层层递进。】
【例2】纵向运思——《侯银匠》(花轿)
【投影】①要花轿, ②改装花轿 , ③出租花轿。
【点拨:花轿是写作的“支点”,情节借此层层推进,写出了侯菊的精明能干】
【例3】纵横运思——《上善若水》(都江堰)
【投影】①看都江堰“上善若水”的巨幅,想老子之道;②在都江堰离堆前,想到李冰修筑的都江堰,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③伫立水边,想到今天的水污染,叩问何处有生命之泉;④由原生态的都江堰想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⑤临别的晚上,吃河鲜,听涛鸣,感到一种久违的幸福。
【点拨:都江堰是写作的“原点”,由此想到它的过去和现在,关于“上善”的思考也就水到渠成。】
【小结:江苏五年的高考现代文选文都有鲜明的“这一点”,这决不是巧合,只是说明了好文章必须具备独特的“这一点”!】
【过渡:再看江苏近五年高考满分作文是如何借助“这一点”运思的。(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例4】横向运思——《绿色生活》(“小河”是运思的“这一点”)
【投影】①春天河边放风筝——②夏天小河里游泳③——秋天小河里撑船——④冬天小河上滑冰
【例5】纵横运思——《忧与爱》(“小虫”是运思的“这一点”)
【投影】①独处斗室,花香送鼻,拨弄小虫;②小虫放弃目标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人在灾难面前一次次迷失的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③再看小虫,小家伙藏到浓绿中,花、蝶、我融为一体,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④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人类要学会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万物;⑤感谢小虫,竟帮我理清了忧与爱的哲学!
【补充:《拒绝平庸》(由“风沙渡”展开)、《好奇心》(由“一块香蕉皮”展开)的纵横运思例析。】
【总结:“这一点”在文中可“呼风唤雨”,使行文自如地起承转合;“这一点”是文章的“美点”,是智慧的“原点”;把“这一点”放大、扩展、延伸,满篇则能熠熠生辉!】
(五)练习:由“这一点”拓思
【练习一】一棵树,三堂课(发散、纵向运思)
【投影】①(记叙、描写)开始我不敢上树摘桃,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让我爬了上去,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议论)这时我才明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②(记叙、描写)在桃子成熟的季节,我看管桃树,常为桃树牵挂;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足而且踏实。(议论)财富是诱人的,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③(记叙、描写)我曾经尝过青果的青涩滋味,于是就听信父亲的话——等桃子成熟,结果桃子却不翼而飞。(议论)不等待的果实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鸭子往往也会飞;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
【练习二】温馨(发散、横向运思、纵向运思)
【提示:把“温馨”具象化为某“一点”,再由此发散、或纵向或横向运思。参考例文:梁晓声《温馨》】
【最后明确:写作中,我们要让“这一点”成为使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构思有创意的“一点”!】
(六)作文:见证
写作要求:选择合适的“这一点”作为“见证”,由此或发散、或横向、或纵向、或纵横展开思路。
【板书设计】
表情达意需要“这一点”
【教后反馈与反思】
这节课是借班上课,课前并未和学生见面,而只是让原班老师帮助把学生分组、指导学生搜集和整合资料。上课时,师生一见如故,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学生这样评价:①“这一点”给我的写作打开了一扇窗,我懂得了该如何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②“这一点”其实就是写作的一个寄情点或思想的凝结点,“这一点”能让下笔有依托,行文有支撑;③我以前作文时也会捕捉“这一点”,只是对它的认知很模糊,现在我懂得了它对作文运思的重要性;④由“这一点”展开的运思模式我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会更有兴趣地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继续探究。
听课老师评价:①高三作文指导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打破了作文文体的界限,沟通了教材阅读和写作的关联,特别富有启发性;②“这一点”的说法很有创意,整节课围绕着“这一点”层层追问、步步夯实,使学生能有顿悟、有借鉴、有实践;③“这一点”其实也是这节课的“课眼”,它在文章中能起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重要作用,它能唤醒学生心中潜藏的很多东西;④“这一点”是对读与写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它给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好“抓手”;当然,运思的训练也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授课者反思:对于表情达意的“这一点”,我也是在边准备上课时边慢慢思考的,还不够成熟。这节课我是按照“这一点”是什么、有何作用、怎样运用的逻辑顺序来设计教学的。因为选例大多为学生熟悉,所以在课堂的许多细节处理上学生能有默契和共鸣;而且,对熟悉的文本、作文进行整合、分析,能让学生有新的发现,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写作的兴趣。需要强调的是,这节课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强化学生捕捉“这一点”进行构思的写作意识,而借助“这一点”使行文腾挪跌宕的教学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当然,写作中绝不能为了运用“这一点”而机械地套用,一定要在审题立意精准的前提下选择最佳的“这一点”来谋篇,使“这一点”真正有效地能成为文章的“文眼”“感点”“美点”或思想的“原点”“支点”“节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