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生作文,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写出的文章缺乏令人涵泳的韵味,令人见出其情感的苍白与思想的肤浅。而“文格出于人格”,“诗品出于人品”,汉代扬雄亦云:“言,心声也;字,心画也。盖谓观言与书,可以知人之邪正也。”可见,提升习作者的审美品质,不仅是在提升文章的文品与文格,也是在提升习作者的人品与人格。
厚实审美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艺术如果没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引起人们感情深处共鸣的内在感染力,它就没有生命力了”。(靳凡)所以,充实审美感悟,让文章不再浮浅而蕴蓄震撼心灵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捕捉生活哲理,启迪人生。诗人公木曾说过:“真正的艺术诗篇总是艺术和哲理的统一。”生活中处处有哲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习作者审视生活,品读生活,解读、感悟生活所折射的人生哲理,使文章具有透视生活内核和启迪人生的审美价值。
余秋雨说:“文章的苍白,源自生命的苍白;文章的无聊,源自生命的无聊。”一个对生活有着丰富情感与厚重审美感悟的生命,一定是一个健康而活力张扬的生命。现代作家端木蕻良的《黎明的眼睛》中,写自己审视窗户:
房墙上开窗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随着时间的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子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又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子的飞来…
这是对生活诗意的审美感悟,这一个窗子,在作者心中,更是一个心灵之窗,迎接着人类文明的曙光,带来生活的喜悦,让人看到了柳色的清新、燕子的轻快。联想生活,感悟生活:打开心灵之窗吧,生活的美好风景将展示在你的面前。如是,文章情感浓郁,意蕴厚重。
二是要对生活内核作理性透析与品读。唯有此,才能品读内蕴的精神与生命之追求。黄文捷同学写的《故乡纤道》,写自己被纤道上的情景震惊了:一艘重荷的木船,顶风逆浪,在江面上行驶,一队寥寥数人的纤夫,身子都弯成了90 度,吃力地在纤道上移行。审视此撼人场面,作者不禁情感迸发:
啊,蜿蜒曲折的古纤道,你留在我们一代人心中的,是不屈的象征,刚毅的楷模,你一头拴着纤夫的双足,一头拴着幸福的明天,你是一条深沉的、充满执着与希望的古纤道。
蜿蜒古道,永驻心中。作者情感丰富,用心品味,品读出古道涵载的不屈刚毅的人格精神,品读出蜿蜒古道所折射的纤夫的精神内核:为了幸福的明天,不畏艰辛与困难,充满执着地奋斗、追求。实景虚化,此心灵的品读与感悟,赋此自然景观以沉甸甸的人文意义。
浓郁审美情感:黄昏与诗情,夕阳有画意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乃艺术之花的浆汁和血液。诗人艾青道:“诗人要写出新的诗,必须对新事物有激烈的情绪……人们喜欢读诗,最重要的是想从诗中获得感情上的启发与帮助。”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蕴蓄丰富的审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热爱生活,品读生活寄寓的情感特质。
一是品读生活的浓郁情愫。写作是对生活的品读,没有品读的写作,是苍白与肤浅的。冰心的《往事(七)》便是以其浓郁的审美情感解读生活的风景,震撼读者心灵。文中写作者听到母亲的呼唤,审视雨中的红莲与荷叶,看到“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不住地打,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文章结尾道: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作者从母亲的呼唤中,审视挺身而出、勇敢慈怜的荷叶形象,品读出母亲的无私博爱,解读出此雨中之象所映照的人间情愫,使此意象涵载作者的丰富情感,浸染满腔温柔委婉的情思,令人感受其情感的炽热与涌动。
二是品读生活的情感内核。透过生活表象,品读蕴蓄于内心的情感特质,文章就有了穿透力与震撼力。刘万东同学的《父亲的洗发水》便是如此。文中写春节“我”从学校回家,见从来用碱粉洗头的父亲,买了一瓶“海飞丝”洗发水放在窗台上。“我”一洗,顿觉是一瓶假“海飞丝”。要返校了,“我”告诉母亲说暑假可能不回家,要留校写论文。母亲从围裙里拿出了那瓶海飞丝:“本来这洗发水,你爹是买来留给你寒假和暑假用的,既然你不回来了,就带到上海去吧。”文章接着道:
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忙接过洗发水,转头就走,走出老远,才敢回过脸来。鞭炮还在炸响,泪眼朦胧中,我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在焰火的映衬下,已经凝成了一片永恒的召唤。
作者情感的扩张与迸涌,丰富的审美情感,品读出父亲的情感内核,品读在焰火的映衬下父亲花白的头发所寄寓的永恒的召唤和那撼人的亲情。如是,文章浸染了浓郁的情感,蕴蓄了撼人的张力。
丰富审美想象: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不能成为诗人。”潘新和教授说:“想象,营造开阔的意境与回味的空间,展现写作生命丰赡的情感与驰骋的思维。”词作家乔羽在一个夏日审视飞进了窗子的蝴蝶,于是情感勃发,思绪翩飞:“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就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为什么一去便无消息,我们分别得太久太久……”(《思念》)作者将一只蝴蝶想象为分别得太久太久的恋人,歌词有着丰富的情感特质与艺术价值。
在写作中,我们也要蓄发丰富情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以想象诠释对人生的观照与品味,演绎丰富的生命情感与内涵,张扬生命的活力。朱庆和的《悬崖上的树》就是以其丰富的审美想象,让文章彰显出了诗意。
作者审视峭壁上的树,想象翩飞,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并不屈服,“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一次次,它在风雨中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它明知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了一粒粒小小的酸枣……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
作者有诗人般丰富的情感,情溢于树,想象丰富。物为心相,树乃刚毅执着人格的化身,作者以此意象诠释自己不卑弱小、不畏欺压、勇于抗争、矢志追求的人生理念。此文亦有隽永之韵。
似此,审美想象表现在整篇文章中;但更多是表现在文章局部,文章因之濡染浓郁的情愫或承载厚重的思想。
汤集安同学写的《妈妈的驼背》,写妈妈的背一天天驼了,她也一天天老了,妈妈的背怎么会不驼呢?“十多年来,妈妈总是默不作声地弯着腰煮饭,做菜,洗衣服;弯着腰扫地,纳鞋,剁猪草;弯着腰播种,锄草,割庄稼;弯着腰把臭熏熏的猪粪一担担挑出去,再弯着腰把沉甸甸的谷子挑回来……”审视妈妈的驼背,小作者情感勃发并升腾:
妈妈是一天天苍老了。妈妈的背也一天天更驼了,总是让我满眶热泪地凝望。母亲的驼背哟:是摇篮,哺育我们成长;是拱桥,引导我们走出山沟;是蓬船,渡我们到达彼岸;是劲弓,把我们射向远方。母亲的驼背,母性的图腾,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