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11期 ID: 136376

[ 石修银 文选 ]   

探微:写作的基本技能

◇ 石修银

  作家余秋雨道:“写作不是职业,是人生技能;文学不是职业,是素质。”审视今天学生写作中表现出来浮华之风,此说尤有意义。
  叶圣陶先生道:“写作,就是生活。”表达,是学生毕业以后择业、交流与推介成果、阐述思想的基本技能。学习作文,首先就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此之技能,清晰生动地表达对生活、对人生或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彰显思想价值,提升生活品质。
  审视写作此之“人生技能”,笔者认为这种技能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表达清晰:让读者心清意朗
  余秋雨道:“中学生作文,把事情说清楚,把心情写出来,这是最主要的。”
  表达清晰,这是写作与生活的基本技能,要求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读者心领神会。反观我们的学生作文,没有具体的思考,于是就用华丽的语言或新颖的形式来掩饰其思想的贫乏,此之“技能”令人担忧。我们先看看“满分”作文的片段:
  捧一曲流觞月,流一脉思古情。当那轮清冷的月亮挂在有风的夜晚的时候,我便会驾一叶扁舟,顺着历史的源流,划向遥远的地方。
  穿过层层雾绕,透过轻纱的缥缈。
  我的眼前出现在那幕幕画面,让我为之驻足:那个对手的臣子将亡命的箭头射向了他,他却不计前嫌,重用了那人,任其为相。疑惑,我真的疑惑,还未等我努力剥开那厚厚的沧桑去探寻结果,一个声音已经传来,他是齐恒公小白,那人便是管仲。
  我记得了,正是齐恒公重用管仲,才最终使齐国成为“鱼盐便利、兵强国盛”的春秋五霸之首,我终于明白了,有些东西需要忘记……
  (05年陕西一考生:《刻进沧桑深处的感悟》)
  话题是“铭记与忘记”,文章并未对此两者关系作辨证思考,提出自己清晰的观点,此板块只是说“我终于明白了,有些东西需要忘记”。《庄子》道:“语之所贵者,意也。”上文,语言不可说不美,但没有自己透亮清晰的思想,近乎什么也没讲,如此表达有何意义?写作劳动有何价值?“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宋·叶适),此之华丽文、苍白文,此之“技能”,我们尤要拒绝。
  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踏实写作,以清晰的语言、厚实的材料演绎自己深邃的思考,让读者感受生活的启迪。07年福建高考,诸多学生写:春夏秋冬,是自然的四季……春夏秋冬,是历史的四季……春夏秋冬,是人生的四季……如此角度过大,笔墨分散,思维模糊;反之,如果角度小巧,立意清晰深邃,文章也就厚实清新。
  表达清晰,也就是脉络的清晰,让读者能清晰捕捉表达信息,而不致眼花缭乱。
  一考生写《坦然的美丽》,结构如下:开头——我坦然,所以我快乐,人生也变得美丽。中间三个分论点——坦然是平淡中的快乐,坦然是失意后的自信,坦然是失败后的乐观。结尾——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面对生活,坦然相待,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文章开头结尾的呼应相衔,中间脉络清晰,予人清新了然的美感。如此清晰的表达,就可算具备了写作的基本技能。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清晰表达,展现思想的清晰、思路的清晰,让人读之听之心清意朗,不存疑惑。
  二、表达到位:让读者颔首信服
  写作的表达到位,就是话语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写作是思想的表达”,这表达到位,也就是写作与生活的另一种基本技能。可我们的学生作文,常常表达不到位、叙议乏力。看看中学流行的高考满分的“文化散文”:
  李清照
  清风。弯月。黄花。
  她抬头仰望,星星的忧伤落满她的瞳孔,挂在树梢上的一抹弯月,勾起她冰封的记忆。
  回首往事,她浸入沉思,美到底是什么?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情趣,还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牵挂,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还是“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无奈。
  她陷入沉思,并未注意到清风卷过的丝丝凉意,最后却是“人比黄花瘦”。
  也许美丽是一种挥抹不去的忧愁,你感受到了吗?
  文段要阐发的思想是:“也许美丽是一种挥抹不去的忧愁。”但你能感受到吗?“她”忧愁何在?如何说“美丽是一种忧愁”?宋人罗大经道:“文贵于达而已。”文章语言华丽,内容却模糊空洞,叙说依据缺失,何见思想力度?别人难以信服,文章又有何价值?如此文章,只会让人见出写作者人格的虚伪与庸俗。古人云:“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言由来当禁。”当学生掌握了以浮文、巧言“忽悠”老师的“技能”时,我们应拒绝之纠正之。
  现在,对如此华而不实的“文化散文”,我们老师警惕多了。但另一类浮躁作文又常常把我们老师“忽悠”了。且看下面高考满分作文中的一段话:
  而同样,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势微;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
  早是心中不落的青阳,早是心中不倒的信仰。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曲?
  用早激励人生,用早装点梦想,去秣马厉兵,去扬剑试锋,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终会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
  (2010年湖南考生:《早》)
  初看,文章挺美,但仔细一想,你会发现语言空洞、说理乏力,说理表达没有到位。没有“失去了早”的实在解释,读者如何可知“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势微;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没有“早的激励”的具体体现,读者又如何可感知作者“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曲”?如此空洞的语言,老师竟“被骗了去”。原因是:文章一直在“扣题”,我们匆忙阅读而未认真思考,一时被蒙蔽住了。如此浮躁的写作,竟获取了满分,这难道不会给流俗之风推波助澜?
  而同样写“早”,2010年湖南一考生的文章却让人感觉具体实在,文章表达有据,说理到位,让人信服,如其中说:
  我们对于“早”始终有种情结,重视它,利用它,甚至迷信它。早固然有早的好,但晚了,迟了也不见得转变为早。
  现今社会经济发达了,且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是既倾注财力更倾注心力,唯恐自己的孩子晚了、迟了、慢了,被同龄的孩子们甩到后头去了。所以大家争的就是一个字:早!还在娘胎里就贴着肚皮放贝多芬,就差没塞架钢琴到肚里头给孩子先练练,找找手感。出生没几个月就忙着教孩子读文字、识图卡。幼儿园就唐诗宋词,刚上学便课外班一大堆。知道的或许比别人多些、广些、早些。但戴眼镜也更早了,驼背也更早了。没有内心认同感的早,真的有意义吗?不能带给人阳光快乐的提前发展,真的是早吗?
  没有引用诗句来“凸显”文采诗意,没有引用名人事例、名言警句来“强化”说理力度,文章“事例是生活中的事例,话语是生活中的话语”,却予人具体实在之感,予人说理强劲之感。
  为此,于写作于生活,我们都应思考:有了思想,还要掌握使其表达有据、说服有力的技能。叙说空洞或游离中心,思想便无法获得有力支撑,即使思想再有亮点,也无法走进读者心中,就失去“表达”的意义。
  三、表达睿智:让读者兴趣悠生
  写作学认为“写作是构思的艺术”,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说:“写作是一种智慧。”我们日常写作或表达,要掌握以脱俗的构思与方式吸引读者的技能,让他人感受清新与刺激。朱庆余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文章不直接问自己是否考上,而是巧妙地虚拟“我”问夫婿的场景,文章颇有趣味,令人耳目一新,读之难忘——这就是表达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