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765

[ 王华军 文选 ]   

秋风秋雨愁煞人,虚实相生动人心

◇ 王华军

  唐肃宗上元元年(706年),春天,成都浣花溪边,一所茅屋悄悄地建了起来。一直颠沛流离的杜甫终于有了一个暂时栖身的地方。
  不曾想到中秋八月,狂风大作,吹破屋顶,紧接着又下起了大雨,以致诗人彻夜难眠,夙夜忧叹,于是写下了这篇名传千古的诗歌。
  诗中描写了诗人在茅屋为秋风揭顶后的生活苦况,表现的却是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甚至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一、风如刀,刀刀挖心。
  诗篇开头,直言“风怒号”,使人顿感秋风音之洪大,势之蛮横,威压之下,不禁让人战栗。一个“怒”字更写出了风的无情肆虐之态。紧接着,这怒吼的狂风又“卷”走了“我”的屋顶——这可是求亲告友、东拼西凑才盖起来的啊!长年的漂泊,好不容易安定了下来,秋风似乎又成心与诗人作对,它卷走的是屋顶层层的茅草,实际上是在用刀挖他的心!
  茅草“飞渡”过江去,“洒”在江郊,“高者挂罥”,“低者飘转”,“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动词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牢牢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一景一情,寓情于景。读这几句诗,我们眼前不由得现出一个衣衫单薄、身材干瘦的老叟拄着拐杖,倚在门旁,眼巴巴地看着“怒号”的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卷”起来,吹过江,“洒”在各处……而此时,诗人的心在秋风的挖剐下剧烈地抽搐着!
  二、人如贼,四海穷困。
  “飞”过江的茅草,高者挂罥,低者飘转,那么其他的呢?
  其他的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这些“盗贼”怎敢公然“抢劫”?只是因为“我老无力”而好欺负?
  不是。一句话,“不为困穷宁(哪)有此!”
  儿童成“群”似乎早有预谋,实是社会动荡,百姓穷苦所致。“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个“忍”当是“残忍”的“忍”,同是潦倒,相煎何急?
  “唇焦口燥呼不得”,诗人此时该是悲愤交加、心急如焚。几多茅草,本不值得这样在意,可是,如不是十分穷困又何至于此?“群童”若不是十分的穷困也不至沦落为“贼”!于是诗人便只好依仗叹息了,他不是叹世风日下,他是叹民生疾苦啊!
  这一声叹息里,饱含着多少苦难和穷困!
  三、连夜雨,心乱如麻。
  “天灾”之后,又遇“人祸”,诗人已经够倒霉的了,然而情况会不会好转呢?
  “俄顷风定”,似乎情况要好转了,但乌云却随之而来。
  黑云压城,形势一下子又暗淡起来,大雨即将降临看来在所难免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再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所有的倒霉事蜂拥而至,诗人怎堪这般折腾!
  “自经丧乱少睡眠”,诗人从眼前的处境一下子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在风雨中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残破不堪的国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情此景,诗人虽对国家有心无力,但仍念念不忘,以致长夜辗转难眠!
  我想诗人这时候心乱如麻,应该不仅仅是自怨自艾,他心中装的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天下”。
  四、实转虚,大爱无我。
  当诗人“依杖叹息”、“心乱如麻”时,也许他就已经在为天下苍生哀婉、担忧了。
  也正因为“四海困穷”民皆为“贼”的真实情况,也更因为自己“屋漏遭雨”的真实感受,诗人产生了一个火热的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多么伟大而又实在的理想!
  正是由于自身体验深刻,由己及人,这如“雪中送炭”的理想便自然而然!
  可是,这又是一个多么渺茫的理想啊!
  时值战乱,烽火迭起,这万间广厦何处可得?于是,诗人的这一理想一下子又那么虚无起来!
  但是,诗人决不罢休,哪怕是用自己的“受冻”甚至生命去交换!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而哀叹,而失眠,他为之疾呼的是普天下的“寒士”,而这“寒士”中却独独不包括正在“受冻”的诗人自己!
  千载之下,读罢此诗,不禁让人感叹。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的原因,这也是这首诗成为经典的所在。
  
  课文背后的故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青年时漫游各地,结识了李白、高适等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举进士不第,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谒见唐肃宗,官左拾遗,后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后居成都,于浣花溪畔筑草堂,是为“浣花草堂”。因曾被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峡,病死途中。他的诗歌记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有《杜少陵集》行世。

秋风秋雨愁煞人,虚实相生动人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