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一些经历,又远离家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触,离家在外,身处异地,最能牵动人心的便是家乡,家乡的人、事、物时时处处都会牵扯着游子的神经。这是自然之理,是人之常情。于是,便有了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思乡名句,高适有“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李觏有“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杜甫有“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王建有“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等。
乡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被人们所诠释,所表达。但每个人笔下所表现的乡情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表现为故乡的山水景物;有的表现为故乡的风俗传统;有的表现为故乡的乡亲人情。在“名家篇”中,我们看到季羡林笔下更多表现的是故乡的景——故乡那独特的、令人向往的月亮。“月是故乡明”,因为乡情的牵系,在看过世界各地迷人月色的季老先生的心里,家乡的小月亮总是最美的。“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就是乡情的力量,是当时年近耄耋的老人对故乡的牵念。岂是再美,再好的环境可比拟的?
但在“学生篇”中,我们看到王一苇小作者给我们呈现的却是另一种别样的乡情。在这里的乡情更多地表现为故乡的乡亲人情,故乡的人。小作者笔下的故乡是远方的故乡——爸爸的故乡,自己并没有多少接触和经历的“故乡”。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给我们营造的是自己要去一个并没有多少接触甚至有些陌生的地方,但在文章的继续描写中我们看到了那没有隔膜,没有陌生的血浓于水的亲情。“终于到家了,一见到爷爷奶奶,还有大伯大妈,我就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他们和我是那样的默契,自然的亲近,没有任何拘束和隔膜。爸爸倒显得很沉默木讷,至亲无语,挚情寡言,爷爷不停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被爸爸多次讲述的奶奶,明显苍老了,步履也蹒跚了,她拉着我的手,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微微地笑,笑着笑着,眼泪会悄然地滑落,但这笑容,让我感到特别熟悉,特别温暖。更让我惊讶的是,爸爸和大伯,还有叔叔,他们和爷爷走路的姿势怎么如此相像啊!”遥远的远方,住着爸爸至亲的人,血浓于水,小作者又怎么陌生呢?“故乡,一定是自己的出生地吗?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多少台湾的同胞,海外的华侨,虽然背井离乡漂泊多年,但仍然念着自己的故乡故土,一首《乡愁》让多少天涯游子潸然泪下?费翔一曲《故乡的云》牵动了多少人的浓浓乡愁?”这也正是小作者要向读者揭示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吧。
“我的故乡在远方”,血浓于水,情牵至深,乡关总是情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