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看过一张轮椅可以转动得像闪电一样快。当那一团光伴随着那个比阳光更灿烂的笑脸出现时,新加坡先驱初级学院偌大的礼堂霎时熠熠地亮了起来。
坐在轮椅上的,是精力充沛的脑神经学家陈建民医生。两岁那年,因患上小儿麻痹症而终生不良于行,可是,他并没有自怨自艾、消极颓丧,反之,他力求突破,向能力的极限提出最大的挑战。
他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在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来了。母亲千辛万苦地为他觅得一所肯接收残疾人士的普通幼稚园,但他的残障却使他成了同学们作弄的对象,他们为他取各种难听的绰号,拉他的耳朵,拍他的头颅;终于,他决定反击了。凡来骚扰他的,他便抓住他们的手,发狠地咬,来一个,咬一个,“敌人”在剧痛中哭着撤退,他也被责令退学了。坚信只有教育可以改变他一生的父母,在一年后又历尽艰辛地给他找了另一所小学。这一回,他决定以成绩为自己取得“护身符”。果然,小一成绩冠盖全年级,姐姐背着他上台领奖,自此没人敢欺负他了。然而,接下来两年的滑铁卢,却又让他有了“骄兵必败”的新领悟。
10岁那年,他学用拐杖,迈出了平生第一步。挣扎着走,狼狈地跌,愈走愈跌,愈跌愈痛,淤伤处处。然而,他越战越勇,跌了爬,再跌再爬,忍着痛楚,一步一步地走。他坚毅不屈地说道:“人生原本就是一场艰苦的自我竞赛,绊倒我们的,永远是藏在内心那个消极的敌人。手和脚可以残缺,心和脑却不能。遇上蹇运时,哭诉命运不济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必须将潜能推向极限,化梦境为现实。”
破除重重障碍而进入医学院后,一名教授看着坐在轮椅上的他,居然冷峻地说:“真不明白你是怎样进来的!我觉得你糟蹋了医学院一个宝贵的位子。”他说:“当时,我没有咬他的手,但是,我告诉自己,我要以成绩证明他是错的。”医学课程规定他必须实习开刀,可护士却不让他进手术室,理由是轮椅太肮脏了。于是,他自行发明了一个附有轮子的支架,支撑着自己,堂堂正正地“走”入了手术室。他笑嘻嘻地说:“有了支架,我成了群医当中身材最高的哪!”当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曾经出言不逊的教授前来道歉,表示当年自己只看到那张小小的轮椅而不曾看到坐在轮椅上面意志比钢铁更坚更硬的他。取得了医学文凭后,他又远渡重洋,先后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考获了其他医学专科学位。
除了上述不平凡的经历外,多年以来,陈建民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为善最乐”的精神。迄今他已为国内国外的慈善团体筹得总数多达1400万元的善款。2005年2月,现年48岁的陈建民利用了70天的时间,在7大洲完成了10项马拉松赛程,为国立大学筹集了高额义款。他忆苦思甜地表示:最难忘的一段赛程是在南极,白雪覆盖处处,地势险峻陡斜,危机四伏。他的轮椅不慎陷入了软土里,如遇流沙,愈挣扎便陷得愈深,心里的恐惧大得可以吞噬他。后来,呼叫求救,几个人合力助他摆脱困境后,却又发现那张特为竞跑而设计的轮椅损坏了,只好用普通的轮椅替换,大大地增加了竞赛的难度。前面满布嶙峋石块的山路、深度难测的溪流,都是极难逾越的障碍,然而,他永不言弃,将困难一一克服了。抵达终点时,一身泥泞,一身伤痕,满脸笑容,满怀信心。
他兴致勃勃地表示:今年的小目标是创造四个健力士纪录;日后的大目标是在医学的范畴里夺取诺贝尔奖。他微笑着说:“我们必须不断地梦想,而又不断地化梦想为现实。”
演讲画上句号时,在热烈的掌声里,上千名激动不已的听众心中都不期而然地萌生了梦想的幼芽……
悦读地图
陈建民在两岁时就患小儿麻痹症,确实是十分悲惨的,但他没有向不幸的命运屈服,他以顽强的毅力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冲破重重障碍,先后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等考获了医学专科学位,他在48岁时利用了70天的时间,在7大洲完成了10项马拉松赛程,为国立大学筹集了高额义款,为国内国外的慈善团体筹款总数竟达1400万元。被誉为“轮椅上的铁人”。陈建民的事迹启示我们,一个身有残疾的人,“锲而不舍”就能美梦成真,何况我们身体健全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