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402

[ 林丽娟 文选 ]   

幽径中寂寞坚守

◇ 林丽娟

  八年级《幽径悲剧》: 羸弱的老人用他瘦弱的肩膀撑起一片真、善、美的天空。
  
  《幽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执着倔强的老人毅然决然地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在唯美的幽径中寂寞地坚守。
  “悲剧是将美毁灭了给人看”,在这条幽径里,美的岂止是藤萝?四季沐歌的曲径通幽“总有翠色在目”。苍山如画,翠柏成阴,红枫竟趣,青松傲雪,幽径之美在于四季气象又不全在于四季气象,而是浓烈勃发的生机给了燕园、给了作者、给了所有能看到美的人以生命的感动。
  就在这将美汇聚一径的地方,一株平凡的古藤萝给了作者极大的精神慰藉,它以自己神奇的力量熬过了十年浩劫、经历了不为人知的沧桑世事,成为“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藤萝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体态之秀、色泽之雅、芳香之幽,更在于它的顽强,它对生的执着,给了作者无限的安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十年浩劫,多少美好的植物惨遭杀戮,多少善良的人不幸罹难,浩劫掳去的不仅仅是美的人、事,更是人们对美的理解与追求的执着。而这硕果仅存的藤萝,让作者一度庆幸,庆幸美还在身边,相信给她酝酿、给她成长的时间和环境,她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正是作者一人独享,不足为外人道的“情味”吧?
  如果这株藤萝没有这般的美,如果藤萝的美对于作者没有这许多的“情味”,我想这美的毁灭也不至于激起作者如此强烈的悲剧意味。
  “悲莫悲兮生别离”,尚在风中摇曳的藤萝虬干、绿叶丛中初绽的淡紫花束,生命最后的时刻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永别了赖以生存的根系,“仿佛已经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痛莫痛兮死将至”,作者以悲天悯人的痛惜、泪透稿纸的哀伤,沉痛控诉藤萝的悲惨遭遇。真的是因自己“感情太多,供过于求”吗?为什么一株古藤的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痛苦无人能够理解?那么所谓“伟人”的感情给了谁?“我”的痛苦又为了谁?
  如果这株古藤在十年浩劫中没有幸免于难,而是和其他不幸的同类一起毁于荒唐的年代,作者的悲痛绝不至于如此痛彻心扉。“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希望、新的未来给了作者很多安慰。然而,就在这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精神文明却是如此不可理喻地滞后,愚氓毁美的行为给作者以当头棒喝,“人生毕竟还是荆棘丛”。十年浩劫的伤痕并没有抹平,愚氓毁美的悲剧仍在继续,而这一切,“真正的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感情还来不及顾及一株藤萝的死活,茫茫人海,他们还要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名利的诱惑远远大于真善美。
  而“我”,只能是一个捍卫美的孤独的战士,美的毁灭在“我”心里引起的强烈震撼没有人能够理解,人们的魂灵早已麻木,没有人能够听懂“我”的倾诉,“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我”美的知音,然而,所有美的力量却是那么的羸弱。可“我”绝不会因为捍卫美的斗争孤立无援而放弃,在这幽径中上演的已不仅仅是藤萝被毁的悲剧,亦将是真、善、美的捍卫者孤独寂寞的悲剧,然而这却是“我”的使命,“我”将义无反顾地肩负起维护真、善、美的重任——背负起命运的寂寞与惨淡,亦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精神。
  掩卷沉思,一段幽径曲屈徜徉,一部悲剧荡气回肠,一曲挽歌令人思量。
  美,是寂寞的坚守。
  
  课文背后的故事:
  季羡林(1911~2009),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学家、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革”期间受尽不公正待遇,“文革”后居住于北京大学朗润园,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境界。《幽径悲剧》写于1992年,时值改革春风劲吹,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仍相对滞后,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性。

幽径中寂寞坚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