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阐述〗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理性文章,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讲究以理服人。
《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近年来,各地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点都是围绕这个要求来设计的。常见的考点有:
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
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
3.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辨识、理解;
4.对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清理、划分;
5.对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
6.对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的了解;
7.对文章思想和内容的理解、认识和评价。
〖命题例析〗
(2011年江苏省盐城市卷)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1)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要高,这样至少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3)眼界也决定了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的是,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4)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5)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6)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津〗
第1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由题干中的“主要观点”可知题目要求考生提取归纳的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也是议论文的常规题型。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对全文起统率作用。从表述上看,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从位置上看,要注意文题、开头、结尾和段首句。我们对相关内容进行辨析、判断,发现本文文题不是中心论点,只是论题,而开头第(1)段的表述没有结尾第(6)段的表述清楚完整,所以本题的最佳答案可以由第(6)段的内容概括获得。
答案示例:高远的眼界对于读书至关重要。
第2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识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初中阶段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其中,举例论证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明论点,所列举的事例确凿典型,就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一般是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话谚语来证明论点,这一方法往往能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比喻论证是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或故事作为喻体,并以之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它往往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领悟、理解、接受。至于对比论证则是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来证明观点,其特点是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发人深思。需要明确的是,无论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总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答题时要注意运用概括语和分析语。
答案示例: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
第3题考查对分论点的提取以及对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对于分论点的提取,特别要注意每段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往往就是这一部分的分论点。对于论证结构的划分除了要注意段落的中心句,还要注意段落的关键句,这些句子能够体现段落之间的逻辑层次和关系,对解读文章十分重要。此外,还要能够识别文段中议论和叙述的句子,并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关系。第(3)(4)段首句是本节的中心句和关键句,比较两者的说法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包含关系,从内容上不难看出,第(3)段重在论证“方式方法”,第(4)段重在论证 “兴趣效果”。
答案示例:第(4)段提出了“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的见解。文章第(3)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但第(3)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4)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该段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论证读书的宽度对于读书的眼界的影响,强调怎样获得高远的眼界,使论证更加辩证严密。
第4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和评价。议论文语言概括性强,往往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同时,经典的议论文语言具有严谨周密、无懈可击的特点。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题干中的“你的理解”说明可以是个性化的理解,“联系实际”是要求联系实际对观点进行再评价,实际上这是一道创造性、开放性的试题。答题时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只要理由充分即可。当然,陈述理由时应顺应时代潮流,思想观念应健康向上,不宜消极。
答案示例:读书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事,要从中获得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初中生读书,尤其是要超越升学的功利性,明确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
〖趋势预测〗
新课标中“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理念将进一步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体现出来。
1. 文本选择注重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议论文阅读所选文章在内容上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比如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质、心理等方面教育的文章。
2. 重视基本阅读能力,兼顾文体阅读能力。
新课标中的“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要求将会通过考题具体体现。至于直接考查识记、判断文体知识的题目则很少看到。当然,掌握一定的文体阅读知识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也是有帮助的。
3. 强化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
整体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心论点,即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也包括对文中某个观点的理解。二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文章思路是作者运用材料布局谋篇、表达主题的思想轨迹,对这类试题尤其要重视考前训练。
4. 试题的开放性将会增加。
开放性试题回答起来难度大些,对我们的思维开放性要求也相对高一些,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培养自己思维开放性拓展、延伸的能力。
〖备考策略〗
1. 构建知识网络,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程淡化文体,考试时力避相关的文体概念,但是考查的要点并没因之而改变,还会围绕论点、论据、论证等三要素来设计考题。因此,一定程度的文体知识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在平时的阅读训练和实践中,注意培养区分观点、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之间联系的能力,自主思考、判断的能力等。
2. 梳理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模式。
议论文阅读的考查形式多是主观题,不少学生因为没能认真审题而失分,我们平时必须注意培养认真读题的习惯。读懂题干,弄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内容,知晓答题指向,明白思维方向,然后才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寻找答题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答题。答题时要注意完整规范,不能词不达意,丢三落四。
3. 抓实专项训练,强化语言表达。
任何能力都不是凭空获得的,阅读能力尤其如此。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有了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高才会成为可能,才能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转变。语言运用训练则既要多动手(写下来),也要多动口(相互交流),这样才能达到强化语言表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