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陈涉世家》: 农民的“世家”,臣子的地位。
“世家”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主要记述王侯封国史迹。可是陈涉从发动起义到灭亡只有短短六个月的时间,为何他也能列入“世家”呢?司马迁对此作了三点说明:一是陈涉为推翻秦王朝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二是后继者们沿着他指引的方向,最终彻底埋葬了一个强大的王朝;三是高祖为陈涉修建了烈士陵园,派专人祭祀。因此,陈涉的历史作用绝不亚于那些股肱之臣,位居世家之列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涉出身贫贱,但不满足于现状,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即使年少时为人做工,他也没有放弃对“富贵”的渴望。面对同伴的嘲笑,他流露出的是鄙夷与不屑,是孤独中的坚守和自信。他敢于向既有秩序说“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千载之后,依然石破天惊,注定了他不会默默无闻,老死于户牖之下。
他注重信息搜集,能关注社情民舆。“天下苦秦久矣。”他对秦王朝的社会矛盾洞若观火,他了解民心向背。公子扶苏品行高尚,本该立为王储却受迫害而死,秦二世胡亥执政的合法性广受质疑。楚将项燕战功赫赫,关爱士卒,被王翦所杀,楚地百姓很同情他。如果借助扶苏、项燕的声誉来号召天下,一定会应者云集。事实证明,他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预估是非常准确的,难怪他对别人的不理解要“怅恨久之”。
他长于谋略,勇于决断。为了起义的成功,他先做好舆论的宣传,在鱼腹中放置字条,先威服众人;再令吴广装神弄鬼,在士卒中确立自己的领袖地位;然后设下圈套,挑起军尉和戍卒之间的矛盾;最后顺应民意,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打着复兴楚国的旗号起义。于是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就壮大为数万人的起义大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这最初的成功也说明了他绝非等闲之辈,“陈胜王”不是浪得虚名。
他善于演说,鼓动性极强。他召令徒属时的演说,逻辑严谨,既鞭辟入里,又动人心魄。“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当斩”,说明现状,走投无路。“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用假设语气,退一步讲即使能去戍边,仍是死路一条。“且壮士不死即以,死即举大名耳”,与其窝窝囊囊地死,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由此激发士兵的血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有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勇于抗争,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今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依然能感受到几千年前的那个场景:一群疲惫绝望的衣衫褴褛之人,在他的振臂高呼下,顿时群情激奋,斗志昂扬,“听你的”“听你的”,喊声雷动,此起彼伏。
在公元前209年的那片黑暗的历史天空中,他无疑是一颗最闪亮的政治新星。可是,短短六个月,这颗新星为何迅速陨落了呢?
他率领起义军连续攻下五六个偏僻的郡县后,就志得意满,自导自演、半推半就地做了王,有了自己富丽堂皇的王宫,做起了“甩手掌柜”,享受起荣华富贵来。而稍后一点的刘邦攻下富于天下十倍的三秦大地后,拥兵十万,却谨守“沛公”的称号,两人器识之高下,显而易见。以前的工友弟兄们受尽侍卫的刁难,好不容易来到王宫,无意说起他的旧事,他认为有损于自己的威严,居然杀掉了其中一人,其他兄弟便知趣地悄悄走开了。
已富贵,却相忘。一代英豪最终竟然死于自己的车夫,令人唏嘘。
假如陈涉功业有成,取始皇而代之,他会以此为鉴施行仁义吗?
课文背后的故事:
司马迁从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到准备写作,再到基本完成写作计划,共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并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凡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