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去年的《考试说明》,除了个别词语的表述发生变化外,2009年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并无实质性变化。然而,诗歌鉴赏的分值权重出现了重大变动,由原来的8分变成10分。诗歌鉴赏向来是高考试题中的“重灾区”,据统计,2008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为27.5%。因此,分值的加重势必拉大得分的差距,同学们要重点关注。
为了更好地复习迎考,同学们要了解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与命题倾向。从2004到2008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诗歌选材多样。从体裁上看,有唐诗、宋词、元曲等;从题材上看,涉及边塞、怀友、思乡、送别、写景抒怀等。但总体来看,诗歌内容比较平易,情感抒发多为人之常情,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读懂。近两年,诗歌选材更倾向于一流大家的诗作,如2007年考查辛弃疾的词作,2008年考查李白的诗歌。同学们对大诗人的作品相对比较熟悉,对诗歌的风格特征更易于把握,也更利于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诗歌。如2008年《登金陵凤凰台》第2问:“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考生虽对李白非常了解,但在答题时忽略了他的身世经历、情感志向,于是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如“表现李白的孤独感,李白心灰意懒”等等。
2、试题命制着眼整体。江苏卷诗歌的考查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阅读,注重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如2005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2007年:“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2008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这些问题都需要同学们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知道诗人写了什么,又是如何写的。
3、试题发问十分具体。江苏卷诗歌的考查点都很具体,答题指向明确,答案要点也很清晰。如2006年:“‘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007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08年:“‘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题目基本上是问什么,答什么,拒绝过多的套话废话。
同学们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对平易诗歌的阅读,把读懂诗歌看作是诗歌复习的第一要务。阅读时,可以按照这些步骤进行:读懂标题、明确类别、分析层次、把握技巧、品味语言等。其次,熟练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具体的表达技法,不能乱答一通。2008年试题考查修辞手法,有考生写了七八种修辞手法,这样的方式不值得提倡,因为如此答题不能得分。第三,认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思路。2008年,试题要求“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概括内容”不能等同于大体解说诗句的内容,必须要有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