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世上没有所谓的如果,可是我们又有太多的愿望、太多的理想要去达成。在徘徊抉择历经蹉跎感怀之后,当我们用浑浊苍老的目光回望世间,回望过去所走的道路与不曾选择的方向,总是不由自主地希冀着另一番新的人生。纵使其人不述,身后之人也不免对其所做的抉择多加揣测。譬如隐忍择生的司马迁与慨然赴死的屈原,譬如怀抱《圣经》安详卧轨的海子与吊颈松林安仰墓床的顾城,譬如满天风雨下西楼的胡河清与一湖春波了此生的戈麦。
海因里希在临死前说:“上帝摇着他的手风琴,我们只能按照他摇出的旋律跳舞。”但每个人即使为命运所羁绊,仍会舞出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意蕴。有这么两个人,用最后凄怆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生命的乐章。
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
——王国维
1927,丁卯,民国16年,王国维51岁。5月12日,出席清华史学会成立会并致词;6月1日,参加国学研究院师生叙别会,午后访陈寅洛先生;6月2日上午,告别清华园,到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内,自沉于昆明湖。衣袋中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的死是最不能为人所理解的。如果他不死将会有怎样的一番人生呢?50岁正是他人生学术最为鼎盛之际,诗词书画、文雕古董,无不精通,《人间词话》一书更是被时人推崇备至,且其就职于清华园,是当时的文坛泰斗。他有什么理由要自杀?
在众多推测中,我最为赞同的是“文化殉节”一说。与他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王国维的前半生凝聚了清王朝甚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所有文化精神,推翻帝制建立民主的辛亥革命对他的人生是一个巨大的颠覆,他无法接受。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逃居于日本京都,以前清遗民的身份自处。1924,冯玉祥驱溥仪出宫,他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几位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被家人阻止未果。但最终他还是怀抱着末世的精神和不堪承受的文化之伤于1927年6月2日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他的死亡,何尝不是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灭,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又何尝不是对一个时代、一种文化泯灭于尘埃的祭奠?
和爸爸说再见
——老舍
1966年,老舍起了个大清早。
他对3岁的孙女说了句“和爷爷说再见”,然后就离开了家,带着所有的绝望,在太平湖中吃了很多冷水后死去了,陪伴他的只有一支钢笔和生前最喜欢的茉莉花,享年67岁。
同许多老一辈爱国文艺家一样,他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的政治文化运动,文学创作源源不绝。但也同许多老一辈爱国文艺家一样,他在“文革”中,遭受到了恶毒的攻击与迫害。他不解的是,他也是贫农出身,一辈子都在为穷人谋福利,他也批判资本主义的喧嚣和拜金,为什么自己就不由分说地成了众矢之的?批斗、攻击、唾骂接踵而来,他满身的污血。他的死,是极度的委屈与极度的无奈凝成的绝望。
那么如果他不死呢?他无法不死。他身为文人该有的良心、职责、精神让他怎么也无法像一些作家那样甘愿放弃属于文人的气节而苟活,同时身为北京市文联主席,他又无法像沈从文那样就此封笔将身心放逸于山水之中,他的笔还得为党为人民服务。然而他的创作生命在这荒芜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走向衰竭,疯狂的时代与疯狂的人群将作家的文艺生命连根刨起。作为一个作家,老舍的生命已经枯萎、死去;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每天他都得面对红卫兵的殴打,皮带溅着唾沫,拳头伴着口号。于是,他平静地走向了同样平静的太平湖,把冰冷的绝望终结在同样冰冷的湖底。
由老舍始,许多受难者选择太平湖来了结自己。短短一星期,太平湖竟成为上百个殉难者的圣地。
而湖水所吞没进去的,是中国几十年后再难恢复的文化精神。
我们可以看出,越是伟大的人,在生死抉择时越为果断,就比如王王国维死前垂钓的悠闲与老舍死前绝望的平静。逝者已往,随他们而消亡的美好事物也再无踪迹。如果他们没有如此选择——又会怎样?可毕竟,没有如果。
你写我评
文章对近代、当代的两位文学大师——王国维与老舍悲剧性的生命终结作了深层次的解读,同时还列举了一批自杀而亡的诗人,引起人们对这种文化悲剧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使读者领受到他们那种对民族文化的极端热爱之情以及因社会动荡使这种文化被践踏被荒弃而产生的极端痛苦与极度绝望之情。他们深知以一己绵弱之力无力拯救他们为之倾心的文化,那么。他们唯一能做的便只有一件事——为文化殉情。在解读了这批文化人自杀的本质原因之后,我们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悲剧竟一出又一出地上演呢?回答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被一代又一代伤害。借用余秋雨先生一本书的名字来说,我们走的是一条“文化苦旅”。生命只有一次,无法回头,没有“如果”,而文化亦是有生命的,也只有一次,也没有“如果”,明了此理,鉴于此情,我们难道还没有被惊醒吗?我们该到了懂得去珍爱自己民族文化的时候了,否则,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最后,请诸位读者记住本文结尾那振聋发聩的四个字:没有如果。
——沈虹(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