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语文考试说明文言文部分分值由9分增加至10分。我们不能小看这多出来的1分,它表明了考试中心对文言文翻译的高度重视。文言文翻译要有成效,必须做好四个结合:
一、回顾课文与新题训练相结合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实际操作时总会有人产生偏差——忽视对课本文言文的掌握。其实仔细分析,高考翻译题中的绝大多数词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出处。如2009年江苏卷翻译第一旬中的“见”表被动,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第二句中的“比”,“近来”义,韩愈《祭十二郎文》中,“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中的“比”即此意;又如第三旬中的“潜师”,秘密出兵、秘密转移队伍。《古文读本》《秦晋崤之战》中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一句。其他词语也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例证。可见把课本上的文言文掌握扎实,在此基础上再做些课外训练题,是高考文言文取得高分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语感与训练技巧相结合
在文言文备考中,将知识梳理一下,总结一些解题方法、套路,增强知识的系统性,确实有必要。但若因此淡化、冲击,甚至取代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感悟,陷入过于细密的分解、过于刻板的套路钻营,那就舍本逐末了。在文言文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将培养语感与训练技巧相结合,而加强诵读感悟,强化语言积淀,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江苏卷的翻译,除了第二句前半句稍有难度之外,其他都是见过的,难度系数不高,没有考虚词的意思,没有考特殊句式。这也提醒我们在平时训练中要克服重知识轻理解的现象,注意培养语感。
三、动眼动口与动脑动手相结合
在文言文训练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文言文篇目读得很多,课堂上似乎处处都懂,但到试卷上却失分连连。为什么呢?其实很大原因是没有把动眼动口与动脑动手结合起来,只知道看、说,不善于动脑,特别是不肯动笔写。用作翻译考查的句子考查点很密集,阅卷时会确定几个关键点评分,来不得半点含糊。只有经常动手翻译,动脑推敲,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严密,表达更精确。当然“写”要花时间,如果每题都写也会影响训练量,只有动眼动口与动脑动手相结合,才能将训练量和训练精度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最佳效果。
四、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在文言文复习中,有的同学偷懒,仅从课堂上、考卷上学点知识,这显然是不够的。也有的同学撇开老师,埋头苦读,这会迷失方向。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如果细细分析讨论,有时一节课连一篇文言文也不能吃透,当然复习量就不够了;而如果放弃老师的指导,也是不明智的,因为老师毕竟比同学在语文上投入的精力要多得多,加之丰富的经验,一定会使同学们事半功倍。只有把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