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关系是指在诗歌描写过程中“虚”与“实”二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等:“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景、虚事、虚境等。诗的美妙境界是灵动飞扬的,是虚实相映的。“实”是具体的、形象的,是诗歌的基础;“虚”是抽象的、虚幻的,是诗歌意境飞腾的神秘力量。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实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写:“尘满面,鬓如霜”是实写,“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是虚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是实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虚写。实写是生活中的客观现实存在,可以是动作,可以是肖像,可以是景物……这些都源于生活,是真实的社会现实;虚写可以是想象未来之境,可以是梦境之美,可以是已逝之景……这些都是诗人描绘的假设之景、想象之事、灵动之情,有虚笔会使文章含蓄隽永,意蕴无穷。
虚和实是辩证统一的,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说明了诗歌中的境(虚)和象(实)关系非常紧密,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实显虚,以虚显实,虚实对比,渲染烘托等,虚与实结合会形成一种互相补充映衬、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一、以实显虚
以实显虚,化虚为实。将无形的、虚化的难以捉摸的心绪、情志等通过有形的物态意象描绘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而为有形,即将情思寓于物象,这样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以实显虚,化虚为实在诗歌中较为常见,例如: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将“愁烟”“泣露”人格化,将主观感情(虚)移于客观景物(实),透露出女主人公的哀愁,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实写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实写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虚写)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旬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了摇曳不尽的情致。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二、以虚显实
以虚显实,化实为虚。写虚境是为了更好地为实境服务,有时虚境并未发生或是作者想象对方的动作、行为,诗中表现的情将延伸到未来或他人身上,这样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写情将倍增其味。虚笔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使诗歌形象意境更完美,使读者得到审美的满足和艺术的美感。例如: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家家灯火通明,户户欢聚团圆,而诗人却远离家乡,身居客舍,一盏寒灯照着难以入眠的异乡人。诗中第三句化实为虚,“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远行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除夕之夜,其实这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句妙就妙在不实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虚笔写家人怎样思念自己,这种“对写法”,化实为虚,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表现得更为委婉含蓄。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隽永,新颖别致。
三、虚实对比
写虚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实,虚是诗的高一个层次。虚实对比就是将虚写的诗中的景、境、人和现实当中的景、境、人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抒写作者心中的情感。这种关系在怀古诗、忆人诗中较为常见。例如:
越中览古
[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昊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越王勾践破吴凯旋,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和欢乐的景象。前三句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第四句作者笔锋一转,转入对现实的描写。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景象,写出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令人不禁抚今追昔,感伤之情溢于言表。
四、烘托渲染
本为实象实境,诗人却由此生发出奇妙的想象,从实象实境中跳脱出来,避开正面描写,却以清空之虚笔来侧面烘托渲染现实,显现出诗人不同凡响的构思,给人以空灵的美感。例如: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第一句以贾谊自比,流露出无限愤懑之情;第二句有对故国的怀念、对往事的回忆,不免惆怅满怀;第三句写听到黄鹤楼上的笛子曲,这是实写,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笛声非常动听、美妙,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漫天飘落的情景,这是虚写。虚写的梅花烘托渲染了实写的笛声的悠扬,同时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让人生寒,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即表现了作者去国怀乡的苍凉心境和悲愁情绪。
另外,虚和实的关系也不是单一的,有时可以是几种关系的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诗歌中的虚实相生开拓了诗歌的审美境界,丰富了诗歌的意象,让读者能够领悟其中的审美情趣。正是有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才使诗人的无限之情、不尽之意充分地表现出来,形成余味无穷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