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经典思想随笔。该文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总分总的精致结构,为读者呈现了一位卓越学者的独特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该课,重点自然在于感受并接纳作者的思想熏染,同时,也需要围绕语文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诵读、品味、鉴赏、探究等多种语文能力。为此,在教学流程设计上,先从题目诵读入手,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然后,依照由浅入深的次序,逐步质疑讨论,将文章的理解引入深度。
【教学目标】
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培养学生透过文字表象挖掘深刻内涵的能力;从写作学角度,培养学生精确选材的能力;从情感养成的角度,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 寻找标题背后的情感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罗素的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板书课题),请大家思考一下,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如果我们朗读它,该如何读?现在,需要你强调“活着”的主体,你怎么读?
生杂读。提名一生朗读。该生将朗读重音放到了“为什么”三个字上。
师提问生2:你觉得她将主体强调出来了吗?
生2:应该没有。
师:你再读一遍试试?
生2读,重音放在了“我”上。
师范读:很好,要强调“我”。
师:如果我们强调活着的目的,该怎样读?
生3朗读,突出“为什么”。
师:如果强调内容,又该怎样读?
生4朗读,突出“活着”。
师:“我为什么而活着”,如果突出一种疑问,怎么读?
生5朗读,师简单评价。
师:如果表达一种设问,怎么读?
生6朗读,师简单评价。
师:如果表达一种反问,又该怎样读?
生7朗读。
师:你这样读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众生笑。
师:言外之意似乎是活得没有价值了,是吗?如果要表达一种苦闷的心情呢?
生8沉默。
师:你表达不出一种苦闷的心情?看来你很乐观。
众生笑。
师:你能表达出一种苦闷的心情吗?
生9朗读,众生笑。
师:这样读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9:活着没意思。
师:如果想要表达一种深刻的思考呢?又该怎样读?
生10朗读。
师:你这样读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生10: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它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思考。
师:如果你正处于一种艰难之中,想要表达出一种人生的困顿呢?
生11朗读。
师:你想表达的是?
生11:一种内心的困惑。
师:如果你经历了一番人生的风风雨雨而豁然开朗,突然明白了人生的目的,你该怎么读?
生12朗读,教师简单点评。
二、 呈现文本的已知意义
师:面对着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我们竟然可以有这么多种读法,可见,要真正理解这个题目的深刻内涵,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现在,我们换个思路:当我们作为读者而面对这题目时,我们想到了什么?是好奇?是思索?还是其他的复杂的感情?
生13:我在思索,人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生14:我想到的是,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师:两位的思考都很有价值!面对这个题目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必然需要思考生命的深层意义。我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活着的价值,是我们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有什么值得我们留恋,值得我们认真地活着。那么,咱们想想看,当罗素铺开稿纸,拿起笔来,写下这行文字时,他的心中想的是什么?他处于哪一种状态?思考,还是困惑?
生杂答:思考。
师:罗素为什么而活着呢?你说说?不用看书,用你自己的语言。
生15: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活着。
师:具体而言呢?
生15:为了爱情而活,为了知识而活,为了同情心而活。
师:很好,看来你认真预习了课文。在罗素的人生字典中,他活着的价值,是为了三样东西:爱情、知识、同情心(板书呈三角形排列)。
师:罗素为了这三样东西而活着,这三样东西,咱们能否将它再提炼一下,用一个字表达出来?
生16:爱吧。
师:爱吧?两个字哦。
众生笑。
生16:爱!
师:很好!这三者概括起来,就是爱!(板书“爱”在三角形中心部分)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探究,对同情心的拥有,都是出自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巨大的爱。在拥有爱情的基础上追求知识,在拥有爱情的前提下获取同情心,再运用知识去服务于同情心,这一切,最终的核心只是这一个字:爱!这里的爱,包含着对爱情的炽烈的爱,对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的热爱,对人类的大爱。这样的爱,构成了罗素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内容。
师:同学们都已经认真预习了课文内容,咱们知道,要真正读懂一篇课文,就必须经历几个过程。要读出作品的哪几种意义?我们以前说过的。哪位同学还记得?一篇文章选入教材中,有哪几种意义?
生杂答:作者意义、作品意义、读者意义。
师:这篇文章中,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哪些意义?谁来说一说?
生17:我读懂了罗素活着的三个意义。这三个意义,是人生必须拥有的。不仅罗素如此,我们也应该如此。
生18:我知道了罗素在他追求的三样东西中,最终拥有了爱情,对知识拥有不多,他对世界有同情心,但却深受其害。
师:哦?罗素最了不起的是拥有了爱情,但他知识没有多少,接近半文盲。他有同情心,但没能力,无能为力?
众生笑。
生19:罗素因为拥有知识、爱情和同情心,所以他的生活才有了价值。
生20:我读出了罗素理想追求中亦苦亦乐的复杂感情。
师:亦苦亦乐?苦在何处,乐在哪里?
生20:我觉得他对知识的追求上,快乐多些。对爱情追求上,虽然最终得到了爱,但过程却是苦乐相间的。至于同情心,则是苦大于乐,因为他感受到了太多的人类苦难。
生21:罗素追求爱情,是为了内心的充实,而内心的充实,又是为了更好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服务全社会。从这点说,罗素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他怀揣着这样的大悲悯,始终为了人类应有的幸福和快乐而不懈追求,这些,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师:非常精彩,这种大爱情怀,确实是每一个社会人所必须的。
生22:罗素回顾他的一生,尽管他看到自己生活中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他却始终坚信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他愿意再活一次。
师:在充满艰难也充满美好的生活中,他活出了个性,活出了精彩。这也就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在于艰难或美好,而在于活着是否有价值。
生23:生活是一种过程,苦乐兼备。
师: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23:在这过程中,要为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而不懈追求下去。
三、 探寻文字背面的思想
师:很好,这些都是咱们在这篇文章中读明白的,或者说,是罗素告诉我们的。但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我们阅读得越深刻,往往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下面,咱们思考一下,文章中还有哪些内容,我们没有完全明白?
生24:世界包罗万象,值得追求的美好无穷无尽,为什么罗素只强调这三点?
生25:第一部分中,罗素既然愿意耗费一生的精力追求爱情、知识,同情人类的苦难,又为什么说“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样说,在情感上似乎很矛盾。
生26:我的困惑是,罗素在追求爱情等三种激情时,明明遭遇了许许多多的苦难,感受到了苦难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折磨,但他却说“我觉得它值得活”“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生27:第二段中,罗素说爱情能够解除孤寂。他将这孤寂解释为“一颗震撼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这里的“深渊”,指代什么?
师:阅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面对这么多的困惑,我们怎么办呢?当然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下面,请围绕刚才同学提出的困惑,以讨论小组为单位,交流观点。
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用时三分钟。
师:现在,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罗素为什么只选这三样?如果允许你帮助罗素增添一些追求的内容,你会建议他再追求些什么?
生杂答:亲情。
师:亲情是人世间最美的感情,确实应该追求。但罗素却没有倡导追求亲情,这当然有他的原因。原因是什么呢,暂时留个谜,一会再揭晓谜底。还有其他的吗?
生杂答:友情。
师:友情也值得追求,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嘛。但这还是在情感的小圈子里,情感之外有没有值得进一步追求的?名?利?这些值不值得追求?
生杂答:不值得!
师:为什么不值得呢?追求名利并不一定就是什么坏事,关键只在于尺度的把握。不过,对罗素而言,这两方面,他都早已拥有了。还有其他的吗?
生相互观望。
师:看来,短时间内,我们很难帮助罗素找寻到更多值得追求的事物了。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研究研究罗素为何只追求这三样。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的。在人类的诸多情感中,对真、对善、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人生最有价值的奋斗目标。罗素所追求的三种激情中,对爱情的追求,求的是什么?
生杂答:求美!
师:对知识的追求,求的是什么?
生杂答:求真!
师:对同情心的追求,自然追求的是——
生齐答:善!
师:这样一归纳,我们是否能够明白罗素选材的特点了?这三种激情,已经全部概括了人类社会所值得追求的真善美,再列举其他事物,依旧还在此范围之内。一篇小小的短文,能把所有值得追求的事物全部概括进来吗?我们要不要列一个表格,从1、2、3、4直到X,把所有值得追求和应该追求的全部列出来?这肯定不行。文章的篇幅有限,在有限的篇幅里面,怎样选取最有价值的素材,本文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现在,我们知道了,罗素要追求这三样,原来就是要追求生活的真善美。
四、 鉴赏文本细节中的精致
师:文章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我们在研读中品味把握。刚才大家提出的困惑,多集中在宏观方面或主观感受方面,课文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涉及得较少。老师在阅读中,也发现了几个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第一段中,开篇处的三个分句,能否构成并列关系?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生思考,交流。
生28:句式不同。最后一个分句定语较长。
师:就是定语长短的差别?最后一个分句的定语中的“遏制”是什么意思?
生28:遏制就是控制。
师:有个词语,遏止。这两个词语有何差异?
生28:……
师:遏止,就是尽全力将其控制住,程度比较重。回到前面的问题上,三个分句表达上有没有问题?对爱情——渴望,对知识——追求,对苦难——同情心?
生杂答:有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29:最后一个句子,应该是“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师:什么理由?
生29:渴望、追求、同情,是三种情感,同情心不是情感。
师:非常精彩!再看另一个句子,第一段结尾处,苦海、绝境、濒临绝望三个词语,为我们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是爱情追求的艰难,知识追求的困厄,生活本身的多灾多难?
生30:罗素并非从一开始就拥有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在追求这三者的过程中,他必然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他追求这些,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为了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
师:是的,生活本身是充满了苦难的,特别是生活在20世纪前半期那个动荡的时代中。那个时代给每一个人提供的,都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灾难、战争、死亡。面对着无穷无尽的死亡,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他的心中所激发出来的,都不会是盲目的乐观。但是,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绝不会为此而绝望,而是会一往无前地追求下去。我们这样理解下去,便能明白罗素在第一段中真正想说的内容。
师:第一个段落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生齐答:总领全文。
师:整篇文章的结构是?
生齐答:总——分——总。
师:分写的三个段落中,为什么先说爱情,最后说同情心?咱们倒过来,先说同情心,最后说爱情,是否有影响?
生31:有影响。爱情是个人的情感追求,同情心则是对全人类苦难的悲悯。
师: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结构安排中,它体现出的是由自爱到博爱的情感变化。由爱自己到爱所有人,爱天下苍生。这一点,也符合咱们中国人的情感价值观吧。孟子就强调,一个读书人,应该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中国也好,外国也好,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都应该做到这点。
师:我在备课时,还有几个小困惑。第三段中,罗素这么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很好理解,他为什么还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呢?你说说看,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呢?
生32:……
师:不知道?不至于吧!看来你是不好意思说,不能显得自己比罗素还聪明。
生33:恒星自身就发光。
师:行星呢?
生33:行星要反射恒星的光。
师:像咱们地球反射太阳的光一样。罗素这句话实际上要说的是什么?
生34:对未知世界的一种了解的渴望。
师:下一个句子又如何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指什么?
生34:应该是指过去的、前人所取得的一些成就。
师:“星星为什么闪光”和“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之间有没有差别?
生34:“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是指前人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星星为什么闪光”指当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师:罗素生活在什么时代?那时的人们是否能够解释星星为什么闪光?罗素真的就只想了解毕达哥拉斯吗?
生35:“星星为什么闪光”,体现的是对自然的探究,“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则是对人类思想的研究。
师:那也就是说,这个段落的三个句子,体现的就是罗素试图了解人类、自然和社会这三方面知识的努力。其中,“星星为什么闪光”和“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都仅仅是一种修辞——借代。以部分代整体。
PPT介绍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略)
师:对人类自身、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永无止歇地追求,构成了罗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耗用了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光。但罗素却说,这方面我获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罗素的成就真的并不多吗?我们共同欣赏一下。
PPT展示罗素的相关简介。(略)
师:罗素的这么多头衔,分一个给你,你就满足了吧?
众生笑。
师:一个人,在这么多的学术领域内建立起不朽的业绩,却说自己只是“获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我们铭记心田。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我们最谦卑的时候,才最接近伟大。一个伟大的灵魂,必定有他伟大而宽阔的胸怀,所以,当罗素面对自己已经取得的如此成就时,他的谦逊,正是一种人格魅力的最好写照。罗素这种谦逊的品质,既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思考。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的认知就如一个圆,拥有的知识半径越大,接触到的未知世界也就越丰富。从这一点来说,罗素说他的科学研究只获得一些成就,又可以算是一种客观。
师:第四段中,有个重要的词语:嘲讽。“所有的苦难,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们知道,每一个思想者,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其追求的本质,就是人类应有的生存方式。人类应该依照一种理想的方式生存,但却总难做到。正因为做不到,所以需要努力。这种努力,往往需要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罗素为了实现自己的大爱情怀,为了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他一辈子不断挣扎不断呐喊,曾经先后两次坐牢,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总是用一种悲悯的目光凝视着人类,反对战争,反对独裁,追求世界和平。即使到了晚年,还和爱因斯坦一起,成立了一个禁核运动组织,四处奔走呼号。他还创立和平基金会。直到他98岁高龄逝世的当天,他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也就是说,罗素始终是一个心中装着大爱情怀的人,这种大爱,构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价值。
五、 感受文本的思想润泽
师: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构成了罗素生命中最辉煌最灿烂的篇章。正因为如此,罗素才能在文章结尾处感慨:“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这是一种强者的生命的呐喊,是一个成功者为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人提供的一种人生的坐标。面对这样的文字,我们又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下面,我们将结尾段的文字齐读一遍,请大家放开嗓门。
师生齐读。
师: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愿意再活一次。康德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在罗素所追求这三种激情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追求的知识,就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而他所追求的同情心,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正是这些,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美好;正是这些,构成了这个世界值得我们关注的一切真善美。但是,并非所有的灵魂都是高尚的,并非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敬重。雨果说,“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这就要求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必须始终高扬起理想的人生旗帜,不断地用爱、用知识、用同情去弃恶扬善,让真善美发扬光大。只有这样,生命才有价值,才有激情。也只有这样的生命,才值得再过一次。所以,《康熙大帝》主题歌中,他不仅渴望再活一次,而且渴望再活五百年。
我们说过,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没有办法尽其所能地拓展它的长度,但是你可以用你的生命、你的努力、你的创造去拓展它的宽度,挖掘它的深度。毛泽东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管谁管,我们不问谁问。作为一个时代的青年,当我们面对罗素这样的前贤先哲所发出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的生命思索时,我们应该深深地思考,并牢记一条:我们需要永不停歇地追求知识,更需要拥有一种对人类苦难的大爱情怀,这是构成生命的最有价值的因素。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