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160

[ 汪文景 文选 ]   

长与短的辩证法

◇ 汪文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来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人亦如此。完美无缺这个词从来于人类无缘,孔子从来不是圣人,阿喀琉斯有脚踵的致命缺点,就算是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们一样有各种人类的缺点,更不用说生活在尘世的我们了。
  智宣子不听智果之劝,立智瑶为继承人,因为他认为智瑶有智果说的五项“优点”:仪表堂堂,精于骑射等,而对智果强调的仁厚不以为然,事实证明智果果然有先见之明。智瑶一开始东征西讨,大大扩大了智家的势力,成为了晋国六卿之首,但终被赵、魏、韩三家击破,成了智家的送终者。可悲的是当时智瑶正在带领韩、魏攻赵,却被赵襄子派张孟巧施反间计,结果三家决堤引河水攻智瑶,瓜分了智家乃至整个晋国,不仁者落得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下场,这也正是智果当年的预测。
  智瑶的五项优点若放之常人定是优点,但放在一个不仁厚的君王身上就是致命的缺点,恃才而骄永远是悬在君王头上的一把匕首。优点与缺点永远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优点或缺点,所谓扬长避短就是根据情况来尽量判断何为优何为劣并发扬或避免之。纵观古今中外的战争,无不是扬长避短的应用。兵者,诡道也。当年曹操在乌巢放的一把火烧尽了袁绍军的“优点”,野兽越庞大,所要的食物越多,军队亦然,袁绍的兵精粮足反而成了他的罩门。审时度势就是兵法的精髓,也是扬长避短的灵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圣子美的这两句诗已脍炙人口,武侯祠里的孔明像也已受到万人膜拜。又有谁记得狼烟飞沙背后那些悲惨的黎民百姓。三国之中以蜀最弱,却也以蜀最穷兵黩武,孔明六出祁山,常年劳民伤财却战而无功,蜀国上下疲惫不堪,继任者姜维更是九伐中原,弄得天府之国皆民有菜色,国力日衰终为晋国所灭。不知审时度势,以蜀之短击魏之长,以此来看,蜀国之亡孔明难辞其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历史上不乏知人者,但自知者却寥寥可数。究其原因,只怕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其实若能审时度势,分清优缺,则可以在这大千世界里游刃有余,无往不胜。若无法认清,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则会饮恨败北。中国古代无数文人墨客因无法见容于官场,或被贬官流放,或辞官归隐。然而不同的人,心境不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采菊东篱,成为田园诗人的鼻祖;李白受谗言赐金还乡,纵情山水,大笑江湖,终成诗仙之名。他们不能在官场一展宏图转而寄情山水,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他们不适合当政客,就当个文人,扬长避短,柳暗花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短永远是相对的,优点和缺点也一样,此时此处的长,在彼时彼处,却又成了短。关键在于审时度势,分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发扬自己的长处,克服短处,更进一步在自己短处上做足文章,短处也未必不能成为长处,这就是长与短的辩证法,它何尝又不是我们生活工作的辩证法呢?
  
  汪文景,武汉大学本科生。
  

长与短的辩证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