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141

[ 周红阳 文选 ]   

本月阅读模拟题

◇ 周红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熹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
  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节选自白奚《澄清对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2011年6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对于道家的不争”存在“很深的误解”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人把“不争”看成“以不争为争”,“不争”属于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
  B.未能正确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其实道家的“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C.后人从工具理性层面而不是从价值理性层面去发挥和应用了老庄的“不争”。
  D.人们不但曲解了老庄的“道”,而且还误读了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
  2.下面对“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前者的“胜”是“优于”“胜过”之意,而后者的“克”则有“战胜”“克服”的意思。
  B.前者的“柔”是老子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后者的“柔”是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C.“柔弱胜刚强”的“柔弱”本质是“刚强”,而“以柔克刚”的“刚强”则是“柔弱”。
  D.前者是希望以柔弱来保持自身优势的生存智慧,而后者是用柔软克制刚强的行为方略。
  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朱熹说老子的“不争”其本质却是“深争”,这种说法导致了后人对道家思想误解很深。
  B.道家的“不争”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生存压力,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宽松人际关系。
  C.道家认为柔弱是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标志,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之征兆。
  D.“以柔克刚”与“以不争为争”一样,都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是后人对道家学说的发挥。
  4.在现代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各类“强人”层出不穷,生活还是生存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你觉得老庄的道家学说还有意义吗?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9题。(共35分)
  自毁英名
  秋 风
  (1)如果不是周围的住户们嫌噪音影响休息提意见,老板会让我们干到九点就下班?不过老实说,还没挨到那时间,人早就累得拿不动瓦刀了。一下班,只想倒头就睡,哪顾得上别的。
  (2)我却还有一段路要赶。在这座城市里,我已混了将近二十个年头。刚开始,我只是个搬砖筛沙的小工,但现在,我却是个手掂电钻和吊线锤的老技工。我结了婚,有了女儿,虽说租住的房子狭小偏远了一点,但难道说我就永远在这里找不到一块理想的立足之地了?
  (3)骑上摩托,就往家赶。街灯虽已亮了,但光线还是有点昏暗。好在路熟,就骑得飞快。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给女儿辅导功课,好早早打发她去睡觉。可是突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画面:刚才路过那个汽车站,站牌下是不是站着一个人?当然是个姑娘——她难道不知已没车了?想着①,我调转车头,往回骑去。大老远就喊道:姑娘,别等了,早没车了,天太晚,快走吧。
  (4)骑了没几步,又一想,不行,天这么晚了,把那么年轻漂亮的一个外地姑娘孤零零扔在那儿怎么行。想着②,又返身折回,说:妹子,没车了,你要去哪儿,我送你行不行?但不管我说什么,她就是不动。我们身边好半天也不过一个人,只有一辆辆轿车飞驰而过。我一看没法,只有走了。
  (5)但走了没几步,我的心却又一动:这太危险,不行。因为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报道:这里已经发生过好几起抢劫案了。想着③,又折回她面前说:姑娘你就信我一回好不好。我也是顺路的,举手之劳,不费事的。姑娘大概也看出了我的诚意,便小心翼翼地说出了她要去的区域。我一听,嘴里只说:正好顺路。心里却暗暗叫苦:这一拐至少要多跑五六十里路呢……
  (6)一路走着聊着,才知道姑娘是进城做保姆来了。我便说起我第一次进城的事。那时我刚初中毕业,来城已半个多月了,却找不到活儿,钱早花完了,三天没饭吃,就饿昏在路边。一个好心的大爷看见了,便给我买馍吃,还领我到工地找活儿。我到现在还记得:大爷的馍真甜真香啊!
  (7)说着,我的手机不停响着。我知道是老婆打来的,不想接。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便把车停在路边。可不等我开口,老婆早在电话里吼叫起来:你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我等了一下午了,怎么货还没有送来?我一听,也有点急了,说:你别急,我马上就到家了。正说着,那姑娘却突然说:货?什么货没送来?说着,提起行李就跑。我忙赶上去说:姑娘,你听我说……姑娘说:你把手放开。正拉扯着,一辆巡警车却停在我们身边了。
  (8)我说:警察同志,误会了。我老婆是开小卖铺的,我们批发了几箱啤酒,下午送货,不知什么原因没送来。警察说:那你家住在东郊,你往南郊送人也是顺路的了?我一听急了,说:我是怕她不坐我的车,故意说的。警察意味深长地笑笑说:这我早知道了……几乎所有的受害人都是这么被人哄上车的。这时我电话又响了。我说:算了,人我不送了,我走还不成吗?警察说:走?哪能那么容易?
  (9)我坐上警车被带到派出所。可能因为我是民工吧,审查得就更仔细些。我不知他们在外面是怎么调查的,反正等我出来,我的房东只说:你还是换个地方住吧,我这房要自己住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老板也找了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我炒鱿鱼了。
  (10)老婆哭了,我也流泪了。但我还是安慰她说:没事儿,一切还会好起来的,是吗?
  (2011年5月16日《羊城晚报》)
  5.小说没有开篇便进入故事情节,那么第一、二两段文字主要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至五段中都出现了“想着”一词,请分别概括“想着”的不同内涵。(6分)
  答:①想着:
  ②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七段“老婆”打来的电话使情节出现了意外转折,简要赏析这一构思的特色。(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以有多种解读。请结合“自毁英名”这个标题和有关情节作适当探究,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30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
  君姓管氏,讳世铭,字缄若,所居曰韫山堂,门下士因称韫山先生,故韫山之字特著。曾祖木仑,刑部郎中。祖高,雍正间举人,广东盐场大使。父基承,国子监生。祖、父俱赠朝议大夫、浙江道监察御史加二级。祖母徐、母王,赠恭人。君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四十三年进士,引见以主事用,分户部行走①。旋补山东司,充军机章京。擢云南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六十年,改浙江道监察御史,奏留军机处。嘉庆三年,转掌广西道。
  故事②,部郎充军机章京者,改官御史,即罢直;或经军机大臣奏留,其仪注仍如司官,不得专达封事。君少读史,慕汲黯、朱云之为人。及成进士,金坛于文襄公实为总裁。文襄好士,所援引,或数年至卿贰;君旅③进旅退,未尝得求见以所能自异。文襄卒,和珅浸用事,君益忧愤,每与同官论前代辅臣贤否,语讥切无所避。和珅微有闻,而章佳文成公方倚君如左右手,猝未有以中伤君。君既擢御史,则大喜。夜起,彷徨中庭,搆疏稿未成,而仍留军机处命下,俞④文成公请也。君废然入谒文成公,自言愧负此官。文成知君意,慰之曰:“报称行有日耳,何必汲汲以言自见耶?”盖文成期君大用,不欲君以击奸获谴,其用意至深。君亦感悟,稍自韫晦,而讽谕之意一以寓之于诗,今所传《韫山堂集》是也。后四年朝廷行大赏罚薄海臣民欢呼相告语而君已前殁不及见呜呼可哀也已。
  卒于嘉庆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春秋六十有一。配恭人张氏,以五年十一月日,合葬阳湖新塘乡之原。子学洛,候选知州,后君十一年卒。孙绳莱,慷慨尚气节,习君者,以为酷似君。
  (节选自(清)陆继辂《掌广西道监察御史管君墓表》)
  【注】①行走:即任职办事。②故事:成例、固有的制度。③旅:众人。④俞:犹“然”,表示皇帝批准、应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南司员外郎擢:调动。
  B.文襄卒,和珅用事浸:逐渐。
  C.盖文成期大用期:希望。
  D.君亦感悟,稍自韫晦 韫晦:蕴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门下士称韫山先生恩所加,则思无喜以谬赏
  B.君既擢御史,大喜故木受绳
  C.仍留军机处命下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
  D.不欲君击奸获谴 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管世铭的姓、名、字、住房以及“韫山先生”的由来等,这些陈述没有惊人之笔,未显突兀之状,主要是体现墓表的行文格式。
  B.管世铭考中进士后,曾在户部等处任职,十多年后被授予浙江道监察御史,表明了他的大器晚成,也暗示了当时官场内部帮派林立,排斥异己。
  C.文章最传神之处是描写管世铭的“大喜”与“废然”,由于“大喜”而“夜起,彷徨中庭”;因为“废然”而“自言愧为此官”,可谓神形毕肖。
  D.这篇墓表紧扣管世铭的“御史”身份进行描写,以曾想要弹劾和珅这一情节,突出了他生前与大奸臣的矛盾,借此赞扬了人物嫉恶如仇的品性。
  13.用“∕”给文中加点的部分断句。(5分)
  后四年朝廷行大赏罚薄海臣民欢呼相告语而君已前殁不及见呜呼可哀也已。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益忧愤,每与同官论前代辅臣贤否,语讥切无所避。(5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绳莱,慷慨尚气节,习君者,以为酷似君。(5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15—16题。(15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宋)苏轼
  十年②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③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选自《全宋词》)
  浣溪纱④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⑤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⑥,当时只道是寻常。
  (选自《纳兰性德词全集》)
  【注】①此词是作者为纪念妻子王弗所作。②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③幽梦:指梦境隐约。④本词为作者怀念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⑤被酒:醉酒。⑥赌书泼茶: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5.同样是怀念亡妻,纳兰词是说“沉思”,苏词却说“不思量”,简析两者的表达效果。(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赏析两首词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之间的不同特点。(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月阅读模拟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