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一生历仕三朝,备位两府,直到做参知政事,在相位将近十年,可谓仕途通达,却也屡遭政治风波,先后被贬为夷陵县令、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应天府,思想复杂,感慨满怀。在颍州太守任上,十里碧琉璃的西湖风光已让他流连忘返,萌发了致仕退隐的念头,遭遇御史蒋之奇等以所谓“长媳案”诬蔑,这场政治风波犹如催化剂,使其逃离是非纷争,保全终身名节的心意益决。晚年在颍州所作十三首《采桑子》更强烈的表达了归隐的愿望,此诗是其中第三首,描写的是“画船载酒”游西湖的情景。
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乘坐画船,饮着美酒,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是多么惬意啊!再加上管乐高亢嘹亮,节奏急促;弦乐纷然齐鸣,欢快热烈。“急管繁弦”,这一“急”一“繁”,将音乐的气氛和节奏渲染出来了。有音乐助兴,人的情绪更加高涨,“玉盏催传”的“催”字,形象地传达出了主客频频举杯、开怀畅饮的情态。一醉方休后,放心地躺在船上,任船儿在风平浪静的湖上自由漂行。
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天空倒映在澄澈的湖水中,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湖中游行,人在空中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洞天。“疑是湖中别有天”,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以活泼清新之笔营造了一个远离世俗的人间仙境,在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中寄托着作者的归隐之意。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有“小李杜”之称,为唐诗展现了一片亮丽的晚霞。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秋,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亡故。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幕任节度书记,于同年十月撇下幼女稚子,只身远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此诗应作于公元854年,即诗人在柳幕的第三年。
前两联写春天的生机活力。首联写踏青节江上春游。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那笙声,也似乎弥漫着春回大地的暖意。暖洋洋的春意分别从听觉和感觉上感受得到。
颔联从首联描写春游自然的感受,过渡到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花、柳“无赖”即“无心”,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蜂、蝶“有情”随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
后两联写诗人长期寄幕思归。颈联中的元亮井,用陶潜(字元亮)《归园田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之典;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三年”,是写时间的漫长,蕴含着诗人羁泊天涯的苦楚。面对田野春色,诗人产生了能像陶元亮那样归隐躬耕、与儿女团聚的强烈愿望。
末联写对新滩流水不解人意的抱怨。诗人想借春色排遣牵挂儿女、思念家乡的愁怀,而新滩的流水不理解诗人的心情,却发出了午夜屋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一个“悟”字把新滩流水人格化,是因主观感情而产生的联想,将抽象的感情物象化,抒情效果强烈。
这首诗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程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