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叶燮在论文学创作时说:“天地间万物,都有理、事、情可言,三者缺一不成物。”他认为,作为反映客观生活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情理交至的。肖建国先生的《关于抽烟》,便是这种情理交至的代表作。
事中含情,是这篇叙事散文的最大特点。这段往事发生在文革期间,那时候的他下放农村刚满一年,就被招工进了长沙卷烟厂。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展开叙述,如在下放地区目睹烤烟,在卷烟厂看蒸烟叶、切丝等事情,事中无不渗透着作者对那个时代复杂又特殊的感情,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就摊块席子睡在烤房旁边,日夜守候,随时添柴,不让温度跌下来。”这些文字折射出作者在下放时期所经受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她们神情凝肃,攒眉抿嘴,似乎对烟梗充满了某种仇恨。”这句看似随意的描写中却折射出机械枯燥的劳动已经消耗了人们的生活热情,作者当时做的也是简单而重复的切丝工,工作辛苦、邋遢,劳保待遇很差。这种枯燥乏味的工作,销蚀着人们对生活的种种憧憬,是作者不愿意面对,却又不得不整天面对的。
即便身处这样的环境,作者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里引用一下作者《得空就默书》中的话:“我想,何不把这些零碎时间也利用起来背诵宋词呢?于是,我在工作服口袋里装上了抄有宋词的小本子,每天上班,提前十分钟到车间,做完准备工作,就拿粉笔抄录一首宋词在踏板旁边的水泥地板上,得空就低头默诵。后来每天低头嫌太累,干脆就抄录在机斗前面的挡板上,抬头便见,随时默记。这样,伴着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一边胡乱抖散着金黄色的烟叶,一边吟哦‘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竟不再觉得工作是枯燥的。”透过这段叙述,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正因如此,作者笔下那枯燥的制烟工序也自有其美丽。“烟叶烤好了,绿色的生命变得金黄”,“将烟叶往机斗里放,机嘴里就喷吐出一根根烟梗。突突突,像射箭一样,飞快”,“烟叶一到刀口下,顿成飞丝,纷纷扬扬落进传送带上”。这些惟妙惟肖的画面描绘,正映衬出作者内心的丰满,对生活怀有无比的热情。
对智者而言,苦难的生活经历可沉淀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生活中,作者痛并思考着,痛并热爱着。文章结尾处的述说,“我种过烟,做过烟厂工人,知道由烟叶变成香烟,其间经历了多少煎熬淬炼”,这既是情感的自然抒发,也是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我们在欣赏叙事散文时,应留心作者所叙之事,事中所抒之情,但更应留心事与情中所含之理。这是因为:事为枝干,情为花叶,而理为根本。
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作者平淡叙事后所蕴含的理,要理解这理,首先要关注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十年文革的动荡年代,作者本该在校学习,却先被下放,后进厂当工人,人生的梦想因此无法实现。身边的人麻木地劳动,甚至因无法忍受生活的残酷而选择逃避,如看守炒筒的女工无法面对生活,上吊自杀。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穿透平淡的文字,领会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生活哲理: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才能走向新生。其次要注意作者对烤烟和蒸烟、切丝的细致描写,如“柴火烧起来,劈劈啪啪地爆响。烟气从烟筒里袅袅娜娜地散出来。手抚着微微发烫的外砖墙,可以想见烤房里头热浪灼灼,但不知青青烟叶在灼烫中会是如何煎熬”,“烟包堆叠在罐子里,挤着,顶着,扛着,互不相让。两头铁门一关,严丝密缝。蒸汽一放,温度立即就升高了。蒸汽罐顶上的压力表显示着里面的温度。那温度当然是很高的,比古时的炼丹炉,不会弱”。再联系“最后绿色的生命变得金黄”,“其间经历了多少煎熬淬炼”。这其中所蕴含的生命哲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1.作者回忆了“关于抽烟”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我种过烟,做过烟厂工人,知道由烟叶变成香烟,其间经历了多少煎熬淬炼。”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3.阅读散文的最后一段,请你联系全文,说说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附:参考答案
1.在下放区烤烟;在卷烟厂看蒸烟叶,抽梗,烘炒;切丝,守炒筒。
2.人的一生和烟叶变成香烟一样,要经过无数的考验和磨难,只有经受住了磨难方能成就精彩的人生。
3.独立成段,言已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烟的极深刻而又特殊感情,以及对人生的独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