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3405

[ 李建邡 文选 ]   

在立意的深刻性上下功夫

◇ 李建邡

  文章的“立意”问题,历来为人们普遍重视。王夫之对此有过非常经典的论述:“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的论述,揭示了文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我们执笔远思之前,首先必须确定文章之意,即做到“意在笔先”。
  讲究文章的立意,首先须有明确的写作意旨,这样才能在“意“的统摄之下,对材料进行分析、筛选、整合。然而有明确的主题还不一定是好文章,文章的主题还有深浅之分。只有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才值得称道。因此,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将立意深刻作为优秀作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子,这是颇具道理的。
  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达成“立意的深刻性”这一教学目标呢?
  一.以小见大法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众人以“食蟹”为题作诗。薛宝钗叹道:“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宝钗巧借“食蟹”讽刺诸多野心家、伪君子,寓意颇为深刻。故大家称赞道:“这方是‘食蟹’的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人才。”宝钗赋“食蟹”诗给予我们写作以有益的启示:我们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都是重大的生活事件和宏伟的场景,我们只有以一双慧眼,透过生活中普遍的情景,甚至被人忽视的生活细节,发掘出内在的深刻意蕴。这样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寻常的素材也可以表现深刻的主题。
  在作文教学中,这种从小处着手,发掘“小”中之“大”的提炼文意之法颇具实用价值。笔者曾要学生选择一种小生物作为描写对象,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出其中蕴含的深刻意味。有位同学选择了“青苔”这一不起眼的物象进行描写。文章先描写青苔的形态,再写青苔的活力和奇趣,最后洞幽发微,用拟人化的方法深入议论:“青苔长在幽僻之处,并不是不爱明媚的阳光。而是它有一个信念,把绿色的生命洒遍每一个死角,让人们真正感觉到生命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小作者深入发掘,昭示了青苔高洁伟大的品格。这样“以小见大”,文章的“立意”就不同凡响。
  二.逆向求异法
  人的思维方法一般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之分,正向思维符合常情常理,而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对事物反向加以思索。三国时曹植《七步诗》可谓脍炙人口:“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形象地写出了釜中之豆被煎的可悲境遇和豆萁的冷酷无情。但郭沫若先生采用逆向求异的方法,别出心裁的写出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郭老先生的逆向求异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范例,同时也给我们以启迪,我们不可以满足于既定的思维模式和固有的思维结果,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逆向求异的思维方式,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立意深刻新颖的文章来。
  逆向求异,翻出新意。关键在于打破事物表面的统一。将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然后着眼于对立面,这样才能务去陈言,险处取胜。成语故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通常比喻做事马虎,得过且过,属于贬义,但有人逆向思维,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尚每天撞钟,这是他的职责,他恪尽职守,并无渎职,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褒扬吗?此外还有“得陇望蜀又何妨?”、“我行我素新解”、“弄斧不妨到班门”等都是从逆向翻出新意来。当然,逆向求异,推理必须合乎逻辑,议论必须贴切自然,切不可主观臆断,随意“逆向”,盲目“涉险”。
  三.由表及里法
  陈绎在《文论》中说:“凡作文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陈氏强调“立意”须反复思量,逐步逼近,使思维经历去粗存精、去假存真、由表及里的立意过程,这是颇有见地的。
  笔者曾让学生以“变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同学选择家乡变化的诸多方面举例加以记叙,如家乡的生活、环境、住房等方面的变化,最后以“家乡的变化让我非常欣喜”总结全文。此文立意平平,毫无深意。在作文评讲课上,我将此文印发给全班同学,同学们从立意的角度深入讨论,通过一番唇枪舌剑,同学们普遍认为此文立意不够深刻。作者仅是写出了表面的生活现象。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看法:写家乡变化不可不写人的变化,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果能从外在变化写到内在变化,文章的立意将此原作高出一筹。也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写仍只是写变化的表象,缺少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其实家乡的变化蕴含着实质性的普遍的东西,如果能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角度加以发掘,用形象的文字或适当的议论揭示家乡变化的深层原因,那么文章立意就会深刻得多。这样不停留在生活表面上,而是让学生逐步深入思索,抓住事物本质的联系,逐步逼近“主旨”,这对主题的深入发掘是大有裨益的。
  
  李建邡,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本文编校:王 玲

在立意的深刻性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