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3411

[ 刘砺萍 文选 ]   

语文教材插图要取之有度

◇ 刘砺萍

  目前,湖北省普通高中语文全面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这套必修教材共5册,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合作研究编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它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给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学资源,也给习惯黑与白的师生带来了一股新风。
  高中语文必修本一改以往课本纯白的纸张,用微微泛黄的16k纸印刷。新教材必修本的封面、目录、正文甚至卷首语、后记等每一处地方,都是有装饰设计的。除了黑字之外,或是照片,或是绘画,或是花纹,或是底色,无处不在,实为用心。以每册“阅读鉴赏”中的四个单元为例,每个单元底色各不相同,每个单元底色下装饰的花纹也各不相同。形象地说每一页纸都“化过妆”也丝毫不为过。
  在这些装饰设计当中,插图与课文的关系最为密切。以第一册必修本为例,“阅读鉴赏”4个单元12篇课文,配插图28幅;“表达交流”4个专题,配3幅插图;“梳理探究”3个专题,配5幅插图;“名著导读”2部中外名著,配6幅插图。这样一来,封面、目录等不计算在内,合计就是42幅插图。与其它教材,特别是老教材相比,插图的数目可谓大幅增长。而且,不再像原先那样摆在课文前面那几张附页上,现在这42幅插图分散其中,数目之多、密度之大令人惊叹!
  如此丰富的插图,是不是越多就越好,插图装饰设计是否合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增强语文新教材的可观赏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插图仅仅停留在“好看”、“好多”显然是非常肤浅的。作为一套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本,插图更应该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停留在表面形式。
  教材编写时对插图要取之有“度”,过度装饰甚至会有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铺天盖地的色彩、遍及每篇课文的插图能否和高中生的审美情趣相呼应需要慎重考虑。我们通过教材插图传递给学生的思维习惯、价值标准、解读方法、探究品质等是相当重要的参考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过去,结合语文课本的插图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学环节以及其它有益的教学尝试都证实它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面对新教材无处不在的插图,有很多的质疑,其实这都是在考量我们的教材编写的严谨程度以及对中学教育实际的熟稔程度。
  以第一册必修本“阅读鉴赏”中的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三篇课文共计四首诗,配图有7处:第一篇课文《沁园春·长沙》,随正文插入的是毛泽东的手迹,附在该词上方。因为诗作分前后两页,插图也随即分割成两幅。于是,在第二幅照片里看到的词就是从“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开始,“游”字照片上截不走,多了出来。这样作为课文中所附的插图显得很不完整、不严肃。再有第二篇《诗两首》,其中一首《雨巷》诗题旁配诗人戴望舒的照片,诗文底下衬有“街巷”的满幅照;另一首《再别康桥》诗题旁配作者徐志摩的照片,诗文底下衬有“康桥”的满幅照。到第三篇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题旁配一张诗人艾青侧面生活照。学生看过后,提出类似“第一篇课文中怎么看不到作者毛泽东的照片”,“艾青写诗的时候是在1933年,应该才23岁,怎么要配一张他手拿香烟的老年照片”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愤慨地说:“这册书里面我崇拜的鲁迅、杨利伟都有照片,可是为什么毛泽东的照片却看不到?”
  众所周知,语文课文中的插图不是单纯的画册,插图的有无、多少、大小以及注释、说明等都有很强的暗示性,与课文唇齿相依。无怪乎鲁迅先生就曾说,“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足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反言之,如果取之无“度”,不光增加不了读者的兴趣,甚至还削弱了文字的力量。
  以第三册必修本《林黛玉进贾府》的插图为例,共配有三幅插图:戴敦邦绘的彩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清代改琦绘的《林黛玉画像》和《贾宝玉画像》。学生看到满满一页的《林黛玉画像》时有种难掩的失望。当他们沉浸在对黛玉肖像、语言、神态、心理等诸多描写的文字中时,或许正在构建自己心中那个众人眼中“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的林黛玉;正在构建那个王熙凤眼中的“今儿个才算见了”的“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正在构建宝玉那个“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似“曾见过的妹妹”。可是一幅真切的清代《林黛玉画像》就这样冲撞了当代读者心中的黛玉画像,破碎了读者的想象。我们无法对清代改琦所绘的《林黛玉画像》有更多的了解,更无法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对这幅插图多理解、研究。
  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对人物的鉴赏评价、再创造的过程是通过对文字解读的努力得来的,可是,一旦遭遇那么一幅真切的插图,这些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能不说是教材插图干扰所带来的遗憾。再看《贾宝玉画像》,插图反映情节、内容与课文毫不相干。《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它由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必要的交代。课文节选的文字当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到插图上贾宝玉手拿书卷坐在花园看书的情景。插图视觉信息的干扰,会造成学生思路的中断,联想与想象多且杂,不仅不利于高中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同时还造成教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此外,插图中缺少明确且必要的说明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说第二册必修课本中《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各配有一幅画,画作的名称、作者、年代等什么都没有,学生对那孤零零的画作很感兴趣却又无处考证。再比如说每册课本中目录旁的配图,设计者是从该册所附插图里精选出四幅,然后兼顾古今中外,连缀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想法非常好,与课文目录的作家、作品相呼应,一目了然。可是,第三册目录旁的插图,其中《老人与海》的照片与后文中的插图不是一个版本;第五册目录旁的插图,其中梁思成的照片在正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中根本没有出现过。难怪学生把整册书翻了个遍还在为那人是“林庚”还是“梁思成”争论不休。
  以上这些例子表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个简单“下载”的图片本身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我们对文字本身驾驭了多少,同样也还要对插图等其它信息主宰多少。教材插图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问题,要非常慎重,课文对插图其实是很挑剔的。当学生手捧可供观赏的课本爱不释手的时候,还能够汲取到知识的力量,由此渗透、熏陶出的人文素养将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起来,那该是多么幸福啊!
  
  刘砺萍,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张 思

语文教材插图要取之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