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所谓最优化,就是在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学科的教学目标,选取最好的教学过程方案,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之路受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知能起点等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正因为如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命题的认识至今仍停留在抽象、理念的基础上,而最终有可能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当作一句可望难及的理想化的口号。语文教改呼唤先进的理论,更渴望在理论指导下的卓有成效的实践;语文教改需要科学的思路,更期待可供广大教师借鉴、仿效和操作的具体方法。因而,考察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发现和总结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基本特征,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尺度,为广大语文教师在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最优化的过程中勾画出具体可感的目标和方向,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优化的?依据不同的标准,选取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多样化的解答。我们认为,优化是科学美的内核,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定然呈现出科学美的一些基本特征:简明、和谐、新颖。
一.教学目标的简明、突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即对整个过程产生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实施起着制约作用。教学目标制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综观那些被公认为典范之作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尽管各自的教学法和风格千差万别,但在教学目标的简明和突出这一点上总是英雄略同。著名特级教师陆继椿先生依据目标教学理论,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得”,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物化,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得”来展开,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应该依据这个“得”来评价。“一得”的“一”,不是浅近单一,强调的是教学目标的鲜明、不枝不蔓。著名青年特级教师程翔在执教《荷塘月色》时只一句话交代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欣赏和学习课文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教学过程中,程老师在黑板上抄录了课文中的三句话“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而后适时向学生发问:朱自清先生明明实实在在地拥有了那一片荷香月色,为什么说那一片天地“好像”是他的?朱自清先生月光下独自踱步,逍遥无羁,他当真是个自由的人?朱自清先生踱小路、观荷塘、赏月色之后,忆起儿时故里采莲的旧事,这之间的联想是“忽然”发生的吗?学生围绕着教师设置的问题质疑、讨论,自由诵读,片段作文,准确地体味到作者在写景中委婉曲折表达出的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情。师生的全部教学活动紧扣教学目标,教师教有方向,举纲张目,结构紧凑;学生学有目标,披沙拣金,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优化的,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可以是多方面的,而制订集中、鲜明、恰当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目标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减少直至杜绝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我们有着更为切实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着师生、文道、讲练等多重矛盾关系。要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使它符合教育美学的规律与要求,成为一个美的载体,重要的原则是和谐。课堂教学中教师启而不发、愤而不悱,教学要求与学生接受水平,教师讲风肆虐与学生训练落空的对立等司空见惯的失误和弊端,都是有悖于“和谐”原则的。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流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训练等多重矛盾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以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彼此沟通和默契配合,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教育的艺术》)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与和谐在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还应该包括讲和练的融合统一、相得益彰。在不少教师的认识和实践中,总是把讲和练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误以为“精讲多练”的原则是教学活动的量的规定,殊不知这一原则的根本点应是质的要求。所谓“精讲”,就是要讲得科学。讲,不只是讲解、讲析、讲授,习惯意义上的讲,着眼点是在教材上,研究的重点和追求的目标也就必然放在如何把教材讲全、讲深、讲透上。“讲”,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的全部。其内涵应是在学生认知过程的定向、指路、提示、点拨。其着眼点不应只是教材更应是学生,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教师经济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快捷和准确地把握教材,积累知识形成能力。所谓“多练”,就是要练得充分。“练”,不仅是指作业和练习,应该是学生全部认知活动的总称。既包括学生课堂上的口诵、笔记,更包括学生认知过程的思考、探索、见疑、发问、讨论、表述等。基于以上的认识,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讲和练应该是相互关联、和谐融合、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
三.教学设计的新颖、不俗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客观上受到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主观上,又融合了教师的个人作用,自觉不自觉地显示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观点、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保证。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总是巧妙的。巧就巧在能从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出发,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石拱桥》文字浅近,科学性强,是说明文的典范作品。钱梦龙老师教学时巧妙地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1)观察挂图,自行描述赵州桥两端大拱和小拱的关系;(2)阅读课文中的有关说明,与同学们的描述两相比较,找出不同,分辨优劣,以明确说明事物的三个要点(抓住特征、注意顺序、用语准确);(3)通读全文,弄清三个要点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写一段文字,介绍一幅教学挂图。第一步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步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增长知识;第三步通过教材实例来印证所得知识的正确性;第四步运用知识,形成初步的说明事物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激趣——认识——巩固——迁移,脉络分明,环环相扣。
教学设计,是折射教师教学思想的一面镜子。立足于教材设计教学,教师“心中唯本”,劳动对象只是那些相对稳定的知识要件,难免陈旧、呆板,钻进程式化的死胡同;立足于学生设计教学,教师“心中有人”,注意到劳动对象的个性差异及在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并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这才有可能进入“常教常新”的理想境界。
总之,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似一首诗,主题鲜明,凝练隽永,回味长久;应该如一支歌,和谐明快,旋律流畅,荡气回肠;应该像一幅画,构思不凡,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葛其联,语文教师,现居江苏东海。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