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3410

[ 葛继红 文选 ]   

用素读的方式品味语言

◇ 葛继红

  何谓素读?上海特级教师邓彤博士如是说: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内在的蕴意。“素读”教学就是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最朴素地解读。素读教学观认为,对文本里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的素读,可以带动对整篇课文的理解。
  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用素读的方式来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带领学生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感悟一位又一位大家的人格魅力。下面我且以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为例来具体诠释如何用素读的方式来品味语言。
  一.词语素读
  在分析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如果能抓住“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片”来解读,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城,本来是高耸宏伟的,似乎该用“座”来修饰,但是这里却用了“片”字,这是为什么?
  结论:“片”一般用来修饰比较平、比较薄的东西,比如一片糕、一片肉、一片云、一片花……城堡,本来是高耸的,按说应该用“一座”来修饰。但这座城坐落于茫茫群山之中,周围都是万仞高山,相形之下,这座城就显得小得可怜,单薄得如同一张纸。而城里的士兵呢?就显得更加渺小、微不足道了。你想,士兵在万仞丛山里一座小城中戍守边关,这里连春风也不肯吹到,人却常年生活在这里,怎么能不感到悲苦呢?你不觉得这里的士兵太悲惨了,太令人同情了?这样一分析,学生就会体会到诗人用词的巧妙。
  有位老师在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时,就抓住了“屹立”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含义,从而把握哈尔威船长的性格特征。第一处仿佛是电影里的特写镜头,突出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时的刚毅镇定。第二处则像一个慢镜头,描写了哈尔威船长随轮船沉入海底的情景。面对死亡,哈尔威船长凛然无惧,课文里两个“屹立”突出了他恪尽职守,勇于担当责任的宽大胸怀。这位老师通过对一个词语的解读,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所塑造人物的高大形象。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家在写文章时都重视炼字炼句。面对无限丰富的词汇海洋,他们总是选择最形象、最恰当的一个字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散布在作品里的关键词,并从中去探询这些词语在作者话语体系中的特殊含义。鲁迅的《故乡》里有这么一句话“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我问学生,这里的“横”字能否换成“躺”、“卧”等词语?学生通过仔细的品读,觉得还是“横”字用得好,写出了二十年后故乡的破败、荒凉及“我”失望的心情,其他的词语体会不出来这个意思。再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突然从草丛间直窜上云霄里去了”(“伏”原稿是“趴”,“窜”原稿是“飞”),引导学生品味:为何用“伏”而不用“趴”?为何用“窜”而不用“飞”?学生通过仔细琢磨、思考认识到,原来,“趴”紧贴地面,而且口语色彩浓,与上下文的书面语色彩不协调,而“伏”字写出了黄蜂的轻盈。“窜”与“轻捷”搭配,更能表现叫天子从草间突然高飞的慌乱、敏捷。
  何其芳的《秋天》一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栖息”和“游戏”这两个词很关键,讲解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栖息”运用拟人的手法,概括了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秋天具体化,创造了一种松弛、娴静的氛围。“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渔民心情的欢欣、轻松和悠闲。抓住这两个词来素读,很容易从整体上把握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再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词人用一个“载”字,把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了。从而写出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流亡路上的无限悲伤之情。一个字、一个词,我们如果能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一定能品味出令人心动的滋味来。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文字,何愁提高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语句素读
  我在执教《散步》一文时,对开头那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作如下品读:这句话能否改写成“我和母亲、妻子、儿子在田野散步”?学生通过比较、讨论,最后一致说,不能改。理由还很充分:“我”单用,并用逗号与下文“我的母亲”隔开,体现了一种责任感,也就是说,“我”是这一家四口人的主心骨、顶梁柱。改过后体现不了我在家里的地位,而且这句式写得美,很庄重,表现了散步在我心中是件很重要的事,突出了“我”是个尊老爱幼的孝子。
  《桥之美》中有这么一句描写江南小镇桥的特点的句子:“茅盾故乡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芦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出一口舒畅的气。”在分析这句话时,我问学生:读了这段文字有何感受?然后明确,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芦苇中,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的环境已融为一体了,同时让人感受到在憋闷的芦苇丛中,石桥起了很大地缓解作用。通过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出作为画家的吴冠中的语言特点——清丽、淡雅,富有美学意蕴。杨绛在《老王》一文中,这样写老王最后一次去她家的情景:“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很多学生不明白这句话中“镶嵌”的含义。其实,只要带着学生慢慢品读,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内涵。问:把“镶嵌”改为“站立”好不好?答:不行,“站立”与前面的修饰语“直僵僵”好像不搭配,用“镶嵌”一词夸张地强调了老王步履艰难、身体僵直的形态。从这个词也可以看出老王病得厉害,但临死之前还来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样写更能体现老王的淳朴和善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也更能表现作者的“愧怍”之情。
  鲁迅的《秋夜.》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鲁迅为什么不简洁地说“在我的后园的墙外有两棵枣树呢”?仔细品味,这句话看似不合理,实则包含了深刻的含义:这两棵枣树代表了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战士的形象。虽然它们的果实被打得一个不剩了,甚至连叶子也全部落尽,而且还有皮伤,但它们仍然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枣树的这种斗争精神,给人一种鼓舞和希望。如果直接写成“我的后园墙外有两棵枣树”,则表达不出这种深刻的含义。
  三.段落素读
  《台阶》里有这样一段话:“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住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这段话的:
  师:读了这段文字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到父亲羡慕人家的台阶高。
  师:哪个词最能说明父亲的羡慕?
  生:专注。
  师:为何这段话不写父亲的心理活动只写父亲的神态?
  生:这篇文章从全文来看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父亲,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传神。
  师:讲得很好。这段文字描写了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怎样为自己也建一座新屋,也修几层高高的台阶。因为台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父亲渴望受人尊重,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位要强的农民不甘人后的性格特征。通过这样朴实的阅读、分析,学生很容易深入文本,去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旨。
  鲁迅的《社戏》里,在写“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路途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每次教学这篇课文,这段话我都把它作为重点段来品读。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品味:
  师:这段景物描写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景?
  生: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想象(似乎听到歌吹)几个角度来写景。
  师:“山”为何是“踊跃”的?这里的“踊跃”和我们平时说的“踊跃报名”中的“踊跃”是一个意思吗?
  生:不是。这里的“踊跃”是“跳跃”的意思,写山的跳跃,说明船划得很快,说明我看戏的心情很急切。
  师:这段景物描写在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后明确: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初夏时节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风光,烘托了我急于看戏的急切心情,也表达了我对农村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在阅读教学越来越花哨的背景下,多年来,我一直用这种最朴素、最本色、最纯粹的方式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由情析理,含英咀华,咬文嚼字;而不是在语言的上空徘徊,在文本的表面滑行。通过朴素的解读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素读,让阅读渐行渐深。
  
  葛继红,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阜南。本文编校:王 玲

用素读的方式品味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