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3399

[ 吴细云 文选 ]   

论示范课的作用与反作用

◇ 吴细云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个高中语文骨干研修班的学习,几天下来,专家们的精彩报告无疑是为我们这群来自农村高中的一线老师送上的精神大餐。休息之际,与老师们谈起培训的感受,一位老师说:“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培训与其讲那些高深的理论知识,倒不如多做几堂精彩‘示范课’来得实际和有用,它可以让我们观摩效仿。因为直观的东西才实在,其他的理论都是空的。”这番话引发我对示范课作用的思考。
  从教10多年,笔者有幸听过县、市、省级示范课不下几十节,其中有不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本人产生较大的影响。笔者以为,示范课对于年青教师专业成长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有一些所谓的“示范课”充斥着表演和作秀的成分,值得一线老师去关注和反思,因为它具有不容忽视的反作用。
  一.示范课的作用
  若要深入探究示范课的作用问题,笔者以为首先要对示范课概念有个明晰的界定。笔者查找了一些资料,却没有查到有关示范课的精准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示范”一词有明确的解释:“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据此,笔者以为,示范课的施动者即执教者当是该学科的带头人比如特高级教师、名师等,他们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有着能引领教育教学方向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有着历经数十年积累下来的丰富而宝贵的教学经验。他们对教育教学这门艺术孜孜以求,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已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一节课的,因此,他们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课堂,是普通的观课老师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理想课堂。
  2009年11月29日,在绍兴一中,笔者有幸现场聆听了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的示范课《老王》。上课开始,黄老师以自己和绍兴的不解之缘为引子开场,并口占一绝,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之后,黄老师出示了三个预习思考题:(1)临死前,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一家?请从文中找出依据;(2)杨绛理解了老王的心事了吗?他愧怍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依据;(3)看完课文,你读出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从书中生发开去。围绕这三个问题,循着“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杨绛怎么对待老王”、“我们能为弱势群体做些什么”的思路,黄老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展开了与学生、文本、人物及作者的多向对话交流。期间,适时插入自己的阅读体验——玉峰感言,最后将自己的下水作文《红鼻子》提交课堂,俯下身来,“有劳诸位花费几分钟时间,看一遍,并指正”。
  示范课本来限定时间为1节课45分钟,黄老师却从1点10分上到2点40分。不是黄老师上课忘了时间,而是师生处于思想交锋状态。学生舍不得下课,学生缠着老师不让下课,迄今为止,这是我平生听到的第一节这样的语文课!可惜的是凭借这一支拙笔,难以生动完整地呈现黄老师的真实课堂,上面只能简要地概述课堂几个基本环节以飨读者。
  之前,笔者上过《老王》,也听过许多老师上《老王》,却没有想到《老王》可以上得那样深刻。坦白地说,笔者先前教学《老王》,与多数执教者一样,将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于“鉴赏”,即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黄玉峰老师以直观开放的动态课堂,启示我们去思考如何透过文字的背后,去挖掘潜藏着的文本矿藏。
  课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这样评点黄老师和他的课:“黄玉峰老师60多岁始终坚持一线教学,他才华横溢,口若悬河,多才多艺,具有明星风范,课堂非常有感染力,他以思想者的姿态解读《老王》,非常有刺激性和冲击力,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本人非常佩服!”
  黄玉峰老师的示范课是其“物化”了的思想理念,通过“课堂教学行为与过程”这一载体,去诠释和体现其先进教育理论,黄老师的课堂具有感性、直观、开放、动态的特性,它为示范课的观课者提供了行为探究的一种形态,是引领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激发我们“内趋力”,变行为的被动接受者为主动探究者的突破口。
  由此可见,真正的示范课对一线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能为教师提供感性直观的借鉴,启迪教师潜在的教育睿智,激发探索、反思、变革的“动力”,不断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引领教师形成对教育教学过程和行为持之以恒的实践与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二.示范课的反作用
  但是,示范课并非尽善尽美,并非包医百病,在我们身边就充斥着许多作秀表演的“伪示范课”,观课者必须要有眼光,能运用脑髓,自己来分辨。从这个意义上看,示范课具有不容忽视的反作用。下面笔者结合1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思考,从示范课的组织者、示范者、观课者和学习对象的角度谈谈示范课的反作用问题,以求方家指正。
  (一)组织者层面:急功近利热热闹闹做运动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有农人的姿态。示范课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仅凭几节精彩的“示范课”这一粉嫩肩膀显然挑不动“教师队伍的强大,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担的。但是,当前,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迫切想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强大教师队伍,十分钟爱“示范课”形式,人为地放大示范课的辐射引领作用,将送教示范的教研行为做成热热闹闹的“运动”,今天与县里名校名师结对,明天市里名师送教下乡。1天时间,不同学科十几二十节示范课在一所学校隆重登场,全校老师参与观摩“示范课”,自己的学生、课堂则被抛在一边,此可谓听了示范者的课,荒芜了自己的庄园。同时,一些名师工作室是带着任务而来,热热闹闹的教学示范之后,则草草收兵。缺少必要的研讨与反思,观摩者如同吃了大排档只吸收不消化一样,这样的“示范课”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示范者层面:表演走秀忽略学情伪示范
  为了给观课老师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示范者绞尽脑汁地为示范课做准备。有些示范者会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去汲取大家的智慧,对准备好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前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以求完善。更有甚者,为追求尽量做到“完美”,反反复复试验,与学生“打招呼”提前排练好。示范课成了时装表演和模特走秀,迷人眼球。
  更多的示范者会选择独立备课。在备课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立足自身,关注自身教学风格的呈现,更多的思考怎样诠释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以及独特解读,思考以怎样的呈现方式尽可能直观生动地为观课者提供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范式”。一些时候,在自觉不自觉中忽略或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学情。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示范课,属于送教下乡性质,执教者是省教坛新秀,在省某重点高中,她有20多年的教学经验,她的教学设计可谓精致独到,教学切入点也非常巧妙。但是,示范课上,课堂气氛很是沉闷,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能有效进行,究其原因是执教者对所教班级学生学情严重高估,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抛出之后有如石沉大海,激不起一点水花。尽管老师在课堂上有所意识并做了调整,但是,课后笔者随机调查该班学生,学生普遍反映没有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由此可知,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课后,有老师戏评:教学设计是鞋,学生是脚。鞋子的大小必须考虑脚的实际大小。鞋子再精致,尺寸不对,必然不合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该老师的设计如果放到她自己所在的学校班级上,或许会呈现她预想的精彩纷呈,但是在基础较差的学生这里,课堂如一潭死水,老师的引导激不起一点细水微澜。因为时间变了,地点不同了,学生的学情也不一样了,再精致的设计也是没办法生搬硬套、挪移嫁接的。
  教学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行为,我们不能也没必要去苛求每一节示范课都尽善尽美,也不应动辄以“示范课”来命名当前的各种研讨课,在教改异常活跃的今天,见仁见智,不一定哪节课就称得上“示范”,而且,也不一定需要大家都亦步亦趋地去模仿,模仿是模仿不出教育家的。示范者也不必带着沉重的包袱来承接示范课任务,或许,这样的示范课会多一点真实,少一点作秀,会离我们现实的常态课距离更近些。
  (三)观课者层面:狂热崇拜盲目追星多贻害
  关于示范课的作用,观课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每个人都希望能走向成功,都希望能在成功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前文提到的“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培训学习与其讲那些高深的理论知识,倒不如多做几堂精彩‘示范课’来得实际和有用,它可以让我们观摩效仿。因为直观的东西才实在,其他的理论都是“空的”的观点其实就折射了一线教师“急功近利”想要获得“立竿见影”培训效果的心理需求,具有代表性。这样的心理需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为对示范老师及其课堂有如追星般的狂热崇拜和痴迷,他们陶醉在示范老师的“精彩行为表演”中,而对行动背后的反思和研讨则被丢弃在了风中。其实,这是一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久而久之,会滋生教师的某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并使老师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此反复循环,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教师的思考力弱化,探索意识减弱,创新能力下降,只知道照抄照转照搬,依葫芦画瓢,长此以往,必将出现千师一面、万课相似的可怕情形。那么,教师队伍的强大,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将变成一句空话。
   (四)教学对象层面:充当道具被动表演失本真
  示范是“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因此,示范课与其说是给学生上的,倒不如说是为观课老师上的。“示范”二字,似乎明确了上课的对象。如果没有老师来听课,还“示范”什么呢?教学的主体——学生,说得不好听一点,则成了示范者为达成某种教法的演示工具。为了最大程度的体现示范课的精彩性,教学的事先排练似乎成为约定俗成。执教者怎么开头,怎么导入,问题由哪个学生提,谁来回答,老师如何总结等等,都要有事先的安排甚至预演。有学生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被“表演”:某老师在上示范课的时候,事先做好小纸条发给一部分同学,然后在课堂上先提问一些中等学生回答,最后让那个拿纸条的学生说正确的答案。
  听到这种情况,笔者异常沉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此这般示范课,究竟能培养出几个真的人?!
  
  吴细云,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苍南。本文编校:王 玲

论示范课的作用与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