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可以说文言文是中华博大精深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就这点来说,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不过,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难以尽如人意。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目标过于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二是教法僵化。教师授课的一般流程是: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这几乎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单一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能实现“反三”的结果。
二.文言文教学的三大困惑
笔者在十六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有许多困惑。结合平时其他老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觉得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困惑有以下几方面:
(一)内容上,怎样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虽经几次修改,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却始终未变,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内容则强调“字、词、句、段落、篇章”。很明显,教学大纲目标只局限于知识的领域,这对文言文教学造成了消极影响,即教师只把入选的文言文当做语言文化知识的范例来讲,忽视了文章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因素。审美和鉴赏只是走过场,甚至干脆弃之不顾。《新课标》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有了新的定位,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于是,一部分教师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在“人文性”上大做文章,结果是过犹不及,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即从抛弃人文性,注重工具性,走向忽视工具性,只讲人文性。
(二)方法上,怎样处理“讲练”和“演”“说”的关系
过去,许多教师仅仅把文言文当做“古代汉语”的学习资料,整堂课都在不厌其烦地讲解文言作品中的语法知识,满黑板都是训练题;学生则是做笔记,抄题目,背答案。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很多教师开始视“讲授”为“满堂灌输”,视“练习”为“死记硬背”,把“少讲”、“少练”,甚至“不讲”、“不练”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一段时期,教师“讲”、“练”多少成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以致不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追求教学的浅层次上的热热闹闹:不切实际的“戏说”,花拳绣腿的“表演”等等。怎样摆正这二者关系是困惑之二。
(三)手段上,传统手段和现代设备如何优化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全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碰到各级各类的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时,教者更是大黑板加小黑板,上面写满了生字注音、一字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省略句、倒装句等等。教学手段单一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无比,效率低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变化。《课程标准》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能否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日益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对多媒体技术的简单理解或过分依赖,造成了文言教学中的另一个误区,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传统手段与现代设备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优化,是困惑之三。
三.今后,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教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研究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实现与作者的意趣共鸣。
首先,教师的“讲”要有侧重,避免面面俱到。教师要“讲”的重点和难点是常用词法、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进一步类化,或引导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做到因文施教。这样,也许有人会担心教师没讲到的学生会不会不理解,其实,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仍是母语教学。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这是情理中的现象,但绝不会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就这点而言,对大胆放弃零碎的、面面俱到式的讲解,不必“忧心忡忡”。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讲解规律时,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宾语前置、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第三,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逐步构建学生的文言积累。我在初三文言文复习时运用这个方法教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很容易让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中考中显示的效果非常好。
(二)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读明意、读出情、读出味”策略
著名作家丰子恺曾说过,读书的“讀”字有21笔,那么书也得读21遍。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学习文言文的确应该多读。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新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引领学生沉浸在“吟哦讽诵”中,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妙趣、感情,一定会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大有裨益。尤其是对于一些一时难以理解的难句、长句,教师可让学生借助反复诵读这一方式,从而引领学生读懂句义。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要避免漫无目的的机械重复的读,而应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导,尤其是要教会学生把握停顿的规律;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感知大意、理清思路,还是在读中体会情感思想、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因此,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是真正的朗读,才是朗读目的之所在。
(三)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衡量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理解和把握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立足课内,向外延伸”的训练也应成为教师授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教学形式。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在教学《出师表》时,我在完成课文知识点学习以后补充与之相关的、难度相当的《后出师表》《隆中对》篇目,配以一定的习题,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当然,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很复杂、很系统的课题,远不是通过简单的讨论就可以解决问题,还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一线的教师不断地以一腔爱文言文的心感召学生,以厚实的功底、活化而有效的教学展现文言文独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丰厚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任义兵,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