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3394

[ 缪志峰 文选 ]   

语文课堂讨论的误区和策略

◇ 缪志峰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对这一提法进一步阐释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里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所以提出要提倡这种学习方式,是因为我们以往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地接受、单独地完成、机械地训练的学习形式。这种理念在我们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其实不仅仅限于语文这一门学科,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的体现。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渐渐地发觉到初中语文课堂讨论中的一些误区,很多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从我的课堂实践来看,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就能让语文课堂中的讨论发挥较好的作用。
  一.课堂讨论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唯一形式
  江苏省初中语文新课程开始实施的那一年,正好是笔者刚刚参加工作的一年,大家都在研究怎样在课堂中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这三个词也都不能很好地从本质上进行理解和把握。借鉴当时的一些比较好的公开课的做法,大家都觉得“讨论”是一种最能直观地体现这种理念的形式。因此,形成了一种“逢课必讨论”风气。如果在哪一节语文课上,执教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哪怕只是简单的“对这个问题你们讨论一下”这样的一句提示语,都会被评课者充分看好,被认为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理念。其实,讨论只是能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学习形式之一。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探讨皇帝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皇帝仅仅是大家所说的昏庸、愚蠢的吗?”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比较困难的,老师采用小组讨论这一种形式是希望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新的灵感的火花。在笔者的课堂上出现了如下的情形:学生相对坐定,一言不发,课堂气氛沉闷。于是我换用了另一种形式:表演。我请两个同学一组就文中的一些关键的语段进行一个简单的表演,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自己设计台词。有同学表演到“皇帝让老大臣去看骗子织布的进展”这一部分,我就问“皇帝”,“你此时是怎样想的?”学生(皇帝的表演者)回答:“如果我自己去也许会被骗子看出来我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师:“这样的皇帝愚蠢吗?”生:“不愚蠢。”师:“那是怎样的?”生:“狡猾的。”这样,学生就把皇帝另一面的性格挖掘出来了。在这里学生的“表演”和教者的“追问”也是合作、探究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
  因此,不需要逢语文课必讨论,课堂讨论只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之一,除了这一形式以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好的方式和方法。
  二.语文课堂讨论需要一个合理的时机
  有很多老师反对课堂讨论,其理由之一认为课堂讨论是“一种形式,走过场”,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作用。这样的结论大都数来自于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人对课堂讨论进行了数据统计,其中有一份如下:“根据观察,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仅为10%或更低,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也往往在15%或以下。这种讨论形式中,常常会沦落为师生之间一对一的谈话。小组讨论一般又分为多人小组讨论(4—8人)和同桌讨论两种。在多人小组的讨论中,一般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50%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出现冷场的现象。”笔者在一次课堂上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一次语文课,笔者借班上课,讲《明天不封阳台》这一课。本来以为该班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于是我提问:“文章最后一小节说‘明天先不封阳台了’,那作者到底是决定封阳台呢,还是不封阳台?”我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可是我发现,每一小组中除了一两个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外,其他同学都“按兵不动”,后来我稍微调整了一下课堂的结构,让学生先思考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由封不封阳台这件事,作者想到了哪些内容?作者写这些内容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有很多话说,相当于帮助学生们进行了一个充分的预习。然后我再次提出了“文章最后一小节说‘明天先不封阳台了’,那作者到底是决定封阳台呢,还是不封阳台”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让学生自己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有了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有很多内容可写。接着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听听,然后再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讨论也便热烈了。
  其实,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没有找好让学生讨论的时机,一般来说,讨论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要对文本内容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二是学生在讨论之前要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的讨论才是时机成熟的讨论。
  三.语文课堂讨论需要一个有适当深度的论题
  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看,有适当难度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相反则起不到很好的凝聚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初中生更愿意迎接适度的挑战。所以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一个有深度的论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某一堂课上,当老师讲到《安恩和奶牛》中安恩与小贩们对话的那一段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说说安恩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要求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看起来这个环节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细细分析一下,这个论题实际上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前面也一定已经做过了一定的分析,学生自然会得出比如“一个有爱心的人”等等这样的简单的结论,而且也没有深入探究的欲望。假如换一个论题:“请你们分角色表演一下此时安恩和小贩们的对话,想一想安恩此时是怎样想的,然后说一说安恩是一个怎样的人。”提出这样的一个论题以后,学生分组讨论便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想了。
  “有深度的论题”当然是相对的,过度的难题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肯定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论题的深度。而如果要进行深入的讨论我们也可以进行有梯度的设计,把一个论题分解成多个递进的论题分层进行组织讨论。
  比如,我们在讲到《散步》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小组讨论“你读了‘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以后你对生命有什么看法”,大多数学生都会是一头雾水,不知从何说起,当然课堂讨论也就体现不出应有的效果了。我们可以把这个论题分解成三个有梯度的问题:①如果妈妈和儿子的前面还有妈妈和儿子,妈妈和儿子的后面还有妈妈和儿子,请你画一个能表示这一层意思的示意图。(注: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横线,在横线上画了很多的小圈)②读一读文章的第四小节,结合课文说一说,这些圈圈表示什么意思?(注:这些圈圈表示一个个的生命)③假如这是一根生命的链条,我们怎样才能让这根生命的链条幸福地传承下去呢?这样一来,学生的讨论便有了着落。
  提出一个有适当深度的论题对于有效组织语文课堂的讨论是至关重要的。
  四.语文课堂讨论的结果需要谨慎处理
  看到很多的公开课,学生讨论的场面热热闹闹,气氛很热烈,可是当学生讨论结束后老师便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没有做任何的处理和展示,这也是有些老师认为小组讨论无法推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在自己任教的班级长此以往地这样做,那结果就是学生会把小组讨论作为教师的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根本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怎样处理课堂讨论的结果呢?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形式,这样一个开放的形式会产生多少种结果那就不得而知了,而且这在课前也是无法预设的。有的老师为了能让讨论的结果便于展示,在学生讨论之前就提出“请你们在讨论之后每一组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甚至要求“小组的成员在统一的答案下签上自己的名字”。
  小时候我们就听过这样一个童谣:“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把我的苹果给你,你把你的苹果给我,我们一人还是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把我的思想给你,你把你的思想给我,我们一人就有两个思想。”其实,思想与思想的交换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思想与思想在交换的过程中也许还会碰擦出第三个、甚至是第四个思想。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讨论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简单地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尤其是初中学生,思想非常活跃,思维非常敏捷。这样一来,我们得到的讨论结果就更加多了。
  笔者对于这种情况有如下三种做法:
  第一,由小组长作为代表展示。可以是由小组长统一展示,比如对于同一个问题,组内的四个成员各有不同的想法,甲的想法是什么,乙的想法是什么,丙的想法是什么,丁的想法是什么,同一个组内对这个问题有哪些看法是统一的,又有哪些想法还存在着争议。这样一来教师只要解决有争议的那一部分。当然,这种展示的方法也可以让小组确定展示的组员。
  第二,同时我们也可以让所有的学生依次展示。有些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过之后,每个学生都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他们的认识又不可能有统一的答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依次展示,不要吝惜为他们展示所花的时间,这样的展示可以激发他们主体参与的意识。
  第三,形成书面的形式,由老师负责分类统计。比如笔者在讲《观刈麦》这篇课文时,最后我要求同学们能够配音朗诵,我选了五首乐曲让同学们选择“你们认为,哪一首乐曲更能够和这首诗歌融为一体呢?小组讨论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像这样的论题的讨论结果我们就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然后由老师分类统计得出结论。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适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取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让学生养成互相帮助,共同商榷,多角度,全方位,主动交流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探寻怎样让这一理念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实践。以上的内容便是我的一些粗浅的心得体会。
  
  缪志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舒 坦

语文课堂讨论的误区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