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42981

[ 韦海静 文选 ]   

文言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点尝试

◇ 韦海静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是我国古典文化瑰宝。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第一册到第六册,古典诗词有3个单元,元杂剧有1个单元,文言文有12个单元,共45首古诗词,53篇古诗文。这里有瑰奇秀美的自然景观,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有寻师为学的高谈阔论,有坦荡忠诚的鞠躬尽瘁;有功成名就的豪情万丈,也有宦海浮沉的人生叹息。选文丰富充实,在课堂教学中所占分量之重,不言自明。
   但现今的文言文教学却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中。中学校园里流行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把文言文排在第一,可以想见学生们对文言文的畏惧。整个教学环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教学进程慢,学生积累薄;课堂气氛闷,教学效果差。针对以上种种情况,笔者认为,若能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写作训练,以写作促进文言文阅读,读写结合,应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古为今用找素材
   学生写作文常感无话可说,无素材论证,却忽略了身边一大重要资源——课文。高中课本的文言文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是“鲜活”素材。这里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孟子与杜甫,有以国家利益为先的蔺相如与岳飞,有忠肝义胆、铁骨铮铮的五人英雄与文天祥,有忍辱负重、名垂青史的屈原与司马迁,有情真意切、至亲至孝的归有光与李密等等,都是写作材料的“米仓”。
   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传导“巧用文本”的观点。如教授《勾践灭吴》一文,训练学生将课文浓缩,对勾践进行评述,既是对文章的归纳,又整合成素材,以下是学生课堂上“读写结合”的展示。
   生1: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的充实与武装,勾践看到时机已成熟,便毅然竖起了复仇雪耻的大旗,披坚执锐,率三千越甲,直捣吴都,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三战告捷。十年之厚积,薄发于寥寥数日,然而一鸣惊人,使夫差兵败如山倒,回天乏术,难挽败局。呜呼,从此“卧薪尝胆”家喻户晓,永垂不朽,诚然“厚积者薄发”,可一鸣惊人也!
   又如,教授《伶官传序》时,文言知识点较为浅显,学生很容易掌握,若能对庄宗李存勖由盛转衰的教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以致用,这节课才能称之为有效。在写作训练时,学生把庄宗失败教训高度概括,并联系实际,深入论证。
   生2:历史的真实,冷冰冰地摆在世人面前,引发我们深思,不想重蹈覆辙,唯有引以为鉴。人活一世,难免遇到挫折、失败、不幸、艰险,这无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前进中的障碍。但是,只有压力才会有反弹,有障碍、困苦,才会有挑战、拼搏。这时,人不仅会在精神上自强不息,在行动上才会步步为营,方有化险为夷、转败为胜的可能。相反,舒适、安逸、悠闲、奢侈,往往会让人忘乎所以,玩物丧志,失去挑战的勇气、拼搏的胆识,跌进甜蜜蜜、软绵绵的罗网,落一个可悲的下场。
   教师也可把自己课堂上一并写成的片段进行展示,和同学们交流:
   庄宗最终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中。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现象给我们带来启示: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甚至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直至爆发。欧阳修是写给北宋统治者看的。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宋朝最终也落得“身死国灭”。人们常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恰恰历史又是惊人的相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要时刻记住:防微杜渐,居安思危。这才是国泰民安的根本。
   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强调“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思维开拓的时候进行片段写作,既巩固文本知识,又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一举两得。
   二.巧借金针学技巧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高效地进行作文训练,是高中教师和学生非常头疼的问题。文言文大多为政论或史论,若干篇游记也往往是借记游抒发感慨的议论性散文。若将写作与文言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这对学生学习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以《六国论》为例。
   《六国论》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议论文,对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写一篇应试作文的众多考生来说,具有许多示范作用。首先,开门见山,观点鲜明。“弊在赂秦”的观点,寥寥数语,铿锵有力。顺势列出两个分论点,再次强调:“弊在赂秦。”用鲜明的语言,把论点摆在鲜明的位置上,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写法。其次,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从整篇来看,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三段分析问题,第四段提出假设以“封谋臣,礼奇才”来解决问题,是完美的议论文写作模式。文章结构模式严丝合缝:起——正承——反转——合,是学生学写议论文的典范。再次,论证方法形式多样。中学生惧怕说理,所写的议论文往往只是素材的生硬堆砌,而《六国论》在综合使用论证方法上很值得学生借鉴: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使用,穿插交替,使《六国论》纵横捭阖、摇曳生姿、百读不厌。
   再如《劝学》一文,除了少数几处直接说明道理外,通篇都用比喻。运用的方式灵活多样,有单独设喻,连续设喻;有正面设喻,反面设喻。将“如何学习”这一深奥的问题化为具体形象,精练有味。写法层层推进,体现了荀子的循循善诱,谆谆劝学,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部名篇,犹如一座富矿,任选一个角度任意开掘一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高中文言文课文中,《师说》《伶官传序》《过秦论》等名篇都是学生学习的标准范例。
   三.熟读精思品真意
   苏轼曾说:“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经典的文章是“不厌百回读”的。学生在作品中感真情,品真心,明真意。但仅仅就文字所展现出来的,学生是不可能体会其中深味的。这需要老师有针对性的补充写作背景、作者背景,“知人论世”,联系实际。学生与作者与人物产生共鸣,自然有话要说,有感而发。
   在学习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两课时,我有意识地把这两位文学家与初中所学《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联系起来,做一个专题“同一时代的三位天才”,把三位文学家的人生、性情、文才做了梳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更深入的了解了作家“人与文”的关系,有想说的欲望,想写的冲动。不少学生在周记里谈了感受。
   生3:越高的山峰,就越不好攀爬。爬的人少了,本来艰险而遥远的路也自然而然隐藏起来。如果要爬上去就要斩断荆棘,就可能有被荆棘割得血肉模糊的危险。但世上的奇异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在那些艰险遥远的地方。我们只有跨越人生的“山”,走人生的“路”,才能真正收获无限风光!
   生4:那些轻松悠闲的人始终找寻不到美丽的所在,找寻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生艰险处耀眼的美丽。他们如井底之蛙,在洞中为了一点点湛蓝的天空自鸣得意。而在苦痛、折磨中挣扎,在困乏和劳累中对抗的人终会在碰撞中找到生活的激情,发现不一样的美丽!
   生5:有一种悲凉叫温馨,有一种绝望叫希望。一间小阁子,一处心灵憩息的家园,一个几代人相处的往事,一段物是人非、睹物伤怀的文字。平淡的生活里往往蕴藏着幸福的真谛,简单的日子里往往才能感受到快乐的简单。
   生6:王安石自负30年,得了一个外号“拗相公”。原本是游山玩水,陶冶心性,他偏视美景于不顾,研究起倒在路边“漫灭”的石碑。他更像是一位科学家,本着务实的精神钻研到底。欧阳修和苏轼,两个文章太守。一个守着“繁阴佳木”,纵情山水;一个对着清风明月,遨游天际。三位文学家以他们的真性情,或执拗,或洒脱,或达观,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思想之美。
   生7:犹记当年西边月,映照小楼稀罗列。细步小园深巷里,偶有失魂绿荫中。月光如水轻浸漫,淡影微光添写意。去年旧事应犹在,只是明月未如初。
   通过专题学习,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学生有意识地从文本中感受生命意识、人生本质,显然就比简单地死记硬背文言文知识要学得深入,学得透彻多了。
  
   韦海静,语文教师,现居广西大化。责任编校:老 猛

文言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