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43001

[ 陈兆刚 文选 ]   

从意象看《墙上的斑点》的主题

◇ 陈兆刚

   《墙上的斑点》因其人物形象模糊,故事情节虚化,篇幅较长,加之大量梦呓般的联想,幻想般的画面,抽象的议论、抒情,复杂的思想,使其主题异常难把握。如果抓住意象,其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创造目的就异常明晰了。
   作品由“斑点”到“钉子痕迹”“油画”“贵夫人”“赝品”“房主”“老式家具”“搬家”等。其实,这给我们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一件赝品,却要想方设法让人们相信它是真迹;二是艺术品的价值不在配置什么,而在于色彩背后的思想,创作追求,反映生活的视角。因而作者要告诉我们:两次大战之后人们的精神生活很虚幻,仿佛总在掩盖着什么;艺术品背后包含的思想及艺术价值,绝非艺术品的拥有者所能明白的(可等你弄明白的时候,艺术品的价值也会因你的明白而降低了)。人生犹如 “坐火车”,很多事情来得很突然,等你明白过来已成过往。其主人公的内心是多么的迷茫,无奈,又是多么的空虚呀。
   作者说到“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等概念。意在告诉读者,事情一旦发生,没有人知道发生的原因,身边的人、事、物,“花了多少心血节衣缩食积累起来的”财富,瞬间遗失了;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总在不停地出错,却又在永无休止的修补中延伸,仿佛从未拥有过,又一下子都去见了上帝;而“未来”不可预知,只有光亮与黑暗的交替(即白天与夜晚的交替)。在人生的理性思考中,表现出人类的无助,无奈,而又茫然若失的内心感受。这恐怕也是战争毁灭性打击之后的普遍感受吧。
   “玫瑰花瓣”是女性最美丽的迷幻,但作者并没让主人公由此联想开去,却找了一串与之毫不相干的意象:尘土埋了三层的“特洛伊城”,忙于构思的英国文学名片“莎士比亚”,以及“人的本能”“伦敦星期日”“尊卑序列表”等。是啊,很多事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因为没有较高的警惕性,所以让自己蒙受灾难,如“特洛伊城”。文学作品大多是虚构的,而虚构的过程是非常沉闷的,如莎士比亚。虚构作品的本身因与现实的距离而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主人公希望文学家创作出使人愉快,让读者人生增彩的文学作品。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文艺观。人类的道德标准、思维习惯、等级制度、男尊女卑等束缚人们自由的东西都毁灭了,给人们带来的是虚幻。正统让人窒息,程式禁锢心灵,“现在”呢,只有一派虚无,人们只有在新的虚幻中渴望自由,其内心世界是多么的空寂、无聊,又是多么沉闷哪。恐怕作者多次提及“尊卑序列表”别无他意吧。
   作者思想是复杂而无序的。你看,“古冢”“上校”“政治言论”“历史考据”“牧师”“学者”,其思维轻快地跳动,让人产生荒唐感。“营地的箭镞”与“中国女杀人犯的脚”混在一起呢。其实,作者的思想不在“女杀人犯的脚”,而在于证明学者、知识的不合理性。是的,人们对美和健康的关注已远远地超过了对知识和学者的关注,知识与学者的那些东西仿佛只是与现实生活非常遥远的东西,诸如“药草”“老鼠”“星辰”等,又仿佛打破了现实生活宁静的,或者更加证明现实一切程式、标准的不合理性。至于“战争”“宿营地”,人们的一切争斗、奋斗、挣扎,其结局都将是一座埋葬着“累累白骨的坟墓”,这是表层的主题。“政治言说”“历史的考证”,则常常是把一些零碎的,互不相干的事物集中起来去证明战争、政治制度合理与否的空话,既不能证明什么,也不能发现什么,更不能改变什么,只是为政权、战争、掠夺找借口而已。
   战争让人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信仰。一切宗教都让人们将悬而不决的事、理,寄托于“上帝”“天国”“来世”,忍受现实的煎熬。“爱、信仰、希望”是基督教三个骗人的诡计。
   战争、宗教等既然不能拯救人类,人类就没有希望了吗。作者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幻境,常常只有眼前的某一点是真实的,具体的,而“未来”是渺茫的,如“大海中的木板”一块。自然赋予我们宁静美丽的生活环境,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有安宁、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其中“树”“树的生存”等意象与阐述,其意义恐怕在此吧。
   伍尔芙曾说,普通人“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文学作品就应该“按照那些微尘在纷纷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作者正是借文中主人公对一个“斑点”的联想,将战后千千万万个人的“千千万万的印象”,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方式不停地转换视角,用蒙太奇的跳跃与穿插展现出来,表现了人类当时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其主题涵盖艺术、宗教、政治、文化等所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当然,也切合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危机、异化、荒诞的总特征。
  
   陈兆刚,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房县。责任编校:左晓光

从意象看《墙上的斑点》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