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43010

[ 陈展文 文选 ]   

别出心裁读课文

◇ 陈展文

   “别出心裁”读课文并不是脱离文本重点玩花样,而是紧扣文本重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亲自发现”,成为“知识的主宰者”时,学习才有了持久的兴趣源泉。由此看来,寻找文本的突破口是关键。找到了文本的突破口,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读懂课文,省时省力高效。如蒲松龄的《山市》,这是一篇有相当难度的文章。很多学生阅读《山市》后如同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主要原因是依照常规教法古文字词疏通翻译句子,学生阅读枯燥无味,没兴趣又怎能学好?
   我在反复阅读《山市》时,发现蒲松龄描写“山市”的意境非常美。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地体会其意境呢?我想还是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诵读,二是体会“山市”的特点。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我找到文本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其内容想象描述山市美景,了解古今对“山市”的不同理解,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1.对诵读目标的处理,我设计了五读(第一课时)。先听老师范读,掌握生字新词。学生初读,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学生分组读,把课文读通畅,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美读全文,欣赏文章对“山市”描写精彩的句子。最后深化领悟,大声背读。这些步骤使学生渐渐地熟悉理解了课文,反反复复的诵读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对第二个目标的处理(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体会描述山市美景及写作交流发言。
   2.在读懂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读懂部分词句段落的意思,学生对文章思想和情感已经有了一些体会。我让学生找到文本的关键问题:“山市”为什么又名“鬼市”?在了解“山市”的变化过程中,着重欣赏其对“山市”描写精彩的句子:
   (1)“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形象地写出了山市的壮观。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用夸张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市的神奇壮观。
   (3)“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形象地写出了山市的变幻莫测。
   (4)“城市依稀而已,惟见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形象地写出了山市的神奇。
   (5)“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形象地写出了山市的虚无缥缈。
   (6)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形象地写出了山市的壮观。
   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已领会“山市蜃楼”的神奇壮观和变幻莫测,也对“山市”又名“鬼市”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这种亦真亦幻的天上仙境,当时的人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只能以鬼神迷信说法骗人。
   3.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教学环节,我们的任务是把它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加深体验“山市”优美的意境。
   学生再读课文《山市》,深化领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有学生这样描绘: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渐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4.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今对“山市”的不同理解,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我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读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文章中间说“惟见危楼一座……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与“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是否矛盾?这是作者的常识错误还是作者的幻觉?这问题增添了“山市”的神秘性,老师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给蒲松龄写一封信,介绍山市蜃楼的有关知识。
   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应该随着学习课文过程的深入,问题的提出也逐渐深入。这时问题发现与提出,一般指向了事物的本质:为什么这儿不一样?一些表达了深刻含义的句子、有特定含义的句子段落,成为了新的探究对象,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在。
  
   陈展文,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东莞。责任编校:老 猛

别出心裁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