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核心概念的厘定
1.能力
“能力就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指人在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含了气质、性格和动力。个人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可能性,称之为潜能或能力倾向。由于各种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在每个人身上的发展程度和结合方式不同,因而在能力特征上存在个别差异。
从结构上讲,能力又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操作力等,这是保证一个正常的人维护其基本生存所需的能力。特殊能力就是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因而语文教学能力就是一种特殊能力,它需要经过特别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够养成。
2.课堂教学胜任力
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就是课堂教学胜任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胜任力的构成
学理分析、课堂观察和实证研究揭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胜任力由学科专业性向、学科专业基础和学科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构成。
(一)学科专业性向
专业性向指的是专业人员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个性倾向。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知识学习的强力支撑。学科情感是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沒有情感可以培养情感。只有有了学科情感,才会从内心深处去喜爱本学科,才会激发创造精神,才会获得一种自主追求的内在动力。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语文情感丰厚、生命创造欲望强烈的教师。因此,专业性向与语文课堂教学胜任力相濡以沫,共生共荣。
(二)学科专业基础
学科专业基础是指学科知识系统、学科方法论知识和背景知识三要素构成的系统。
就知识而言,牢固的语文知识系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欠缺系统的、完整的学科知识,教师也就失去了从容教学的基本前提。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突飞猛进的时代,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和根本方法,它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学科教学是有其方法论作指导的,而方法论则促进或促退学科教学的发展。从现象学的角度进行描述,中学语文教师更熟知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对方法论总体上把握不够。举例来说,课程改革10年,人们对肢解课文的教学方式乐此不疲,这种“肢解”就是“分析”的方法论的具体运用,但不少教师对此却并不知情。
背景知识包含的内容异常丰富,紧靠学科的,就有学科历史、学科价值和学科伦理知识等等。学科历史是关于学科的发展史,而历史有一个视界融合的问题,从而产生效果历史。这种效果历史,就不仅仅是历史的“史”的存在,还有一个阅读历史、继承历史者的视野问题。社会公用与伦理价值是学科价值的两个侧面。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公用性与伦理价值的。中学语文的公用性就是工具价值,人们要听、说、读、写,这就具有很大的社会功利。从伦理价值的角度看,它要求民族性,也要求世界性,要求听说读写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符合伦理常情。作为学科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伦理道德行为。
(三)学科专业能力
学科专业能力包含了课程资源创生能力、课程资源呈现能力、反馈评价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五个要素。
1.课程资源创生能力
创生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体现。课程资源创生能力指的是课程资源开发、整合与目标设计能力,是备课、教案设计能力的外化。
(1)课程资源开发
我们所持的是这样的课程观:课程是建构的、非线性的。建构性表现在课程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动态的。非线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非精确性上。每个人的视点与位置不同,对于事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认识也就不相同。课程内容是可以修改的,在这个过程中沒有权威。
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完成课程任务的资源,就是课程资源,因而课程资源就十分丰富,它可以包罗万象,诸如自然景观,人文地理,社区资源,社会生活,都可以在教师的创意中得到有效伸展,成为育人益智怡情的素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学习、研究教材,俗称的备课活动,就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这里,我们尤其强调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突出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开发的焦点在于如何创造性地打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建构继承与创新,知识、能力与情感发展的共有平台,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境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其生长点是核心知识、核心能力。
(2)课程资源整合
开发是一个扩张的概念,而整合则是一个内敛的行为。把教材中的信息与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中的关联信息建构成一个有机的链条,就是对课程的良性开发与整合。开发的程度愈深,整合的程度就可能愈深。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们对语文教材的处理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封闭方式,这与我们的农耕文化思维方式有关。对课程资源的加工从来就不仅仅是行为方式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思维方式的问题。因此,对教材的深度加工与整合,就是对墨守成规的心理和行为的革命,是教学创意萌发的起点。
(3)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国家教育目标在学科课程中的反映。目标设计是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堂目标的融合,具有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和层进性的特点,是中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的融合。目标设计的科学基础是学生知识准备情况、能力发展状况和知识、能力的迁移条件。对学情的把握是设计好目标的基础。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目标的设计还需要“能够跳一跳就可以摘桃子!”的发展空间。遗憾的是,与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相比,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沒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清晰的现象十分严重,语文教学质量因此而招人诟病。
2.课程资源呈现能力
呈现能力,就是选择外化课程所需要完成任务的方式、路径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呈现过程就是教学实施的过程。语文课程资源呈现能力具体表现为课程的实施能力,它涉及课堂提问、教学结构与节奏、教学媒体运用等多种元素。优质的呈现方式具有和谐、流畅、朴素、效率的美学特征。和谐指的是所选择的外在架构能够较好地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情感;流畅指结构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体现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性;朴素就形式而言,不追求表面的华丽,而是沉淀心情与智慧;效率指的是师生知识、情感等张扬的饱满度。
3.反馈评价能力
反馈,是对信息的反应;评价,是对教学反馈信息的激励、矫正和引导。而反馈、评价能力本质上是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体现。在这个系统中,评价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作业布置与批改、试卷编制和质量分析是主要元素。
评价方式的选择与运用,是指教师根据学情需要,选择评价工具并合理运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基本原则。如在评价中有效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的主体作用,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如果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可能会更准确一些。作业布置与批改是运用较多的一种反馈形式,但是,实际生活中效果并不见佳。一些语文教师“偷工减料”,不肯在作业环节上设计出新、出巧,从而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发展。试卷命题、质量分析同样也是教学效果重要的反馈与评价方式。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由于使用现成试卷,而失去了研制试卷的能力。
4.沟通、协调能力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是社会与个体的互动。而交际的有效性则体现在主体间的互动程度。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越强,教育教学的效果肯定就会越好。
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与学生进行知识对话、与同事进行学科教学交流的能力;二是与学生进行学习之外的对话,与同事、与领导的对话的能力;三是与家长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等的对话能力;四是与学生家长进行个别、特殊话题的对话能力。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认知活动是一个整体,它包含了情感因素。不仅仅是人的交往需要情感,认知活动也有大量的情感因素。冷冰冰的认知不会产生火热的知识冲动。而沒有热情的参与,知识的学习则不可能持久。因此,潜藏在教师沟通效能背后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协调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巧外显行为,而是一种饱含了真诚的心、火热的爱和流畅的交际艺术的社会行为。语文学科的人文色彩,更能使这种交际染上浓郁的感情色彩。
5.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发展的程度往往体现了思维发展的程度。语言词汇越丰富,表达越细腻,思维就越活跃,思想就越有深度;反之,语言发展层次越低,思维能力也就越差。语言表现力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工具的发展,同时也是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张力不仅仅是语言修养的表现,更是思想深度与广度的体现。
对教师而言,能够清晰地表达学科思想、传递学科知识、阐释关键知识,是不过分的要求;至于记叙教师个人的教学点滴或研究心得,乃至发表或者出版论文、著作,更是一种应该受到鼓励、得到提倡的教师专业发展行为。语文教师尤其如此。但在实际生活中,对教师写作能力的发展与要求却受到阻碍,而这些阻碍绝大部分来自一线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他们认为教师只要把书教好了就行了,至于写文章、出书是不务正业。由于这个偏见,客观上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胜任力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这个系统的构成成分复杂,内涵丰富,而运行机制则是玄妙乎深,要完全透视其中奥妙,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何晓波,语文教师,现居重庆。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