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1年全国各省市以及近八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作一个宏观的审视,一种强烈的感觉是命题者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和考查重点,本文试图梳理出命题者的这种共同指向,探寻高考作文的“最大公约数”。针对当前对高考作文命题研究较多,将命题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较少的实际,提出相应的写作教学策略,以期寻找高考作文备考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何谓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在数学中的概念解释是指某几个整数共有因子中最大的一个。例如在2、4、6中,2就是最大公约数。数学领域的“最大公约数”进入人文领域,也常见诸报端,如:
1.“通观两岸乃至海外华人社会,什么是‘最大公约数’?那就是两岸和平,台海稳定,共同繁荣。”
2.孙绍振先生“为千差万别的考生作统一的命题,本身就隐含着对个性的限制性,命题针对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最大公约数”。
那么,人文领域的“最大公约数”该如何界定它的概念呢?依据笔者的理解,它应该包含以下要素:1.承认差异的存在,宽容分歧;2.必然存在最低限度的共识;3.这种共识是不同观念的交集。
由此展开的联想是,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是否也存在一个不同观念的交集、有差异更有共识的高考作文“最大公约数”呢?
二.高考作文最大公约数
且看从2004年浙江省单独命题以来的历年高考作文题:
2004年“人文素养与发展”
2005年“一枝一叶一世界”
2006年“生有所息或生无所息”
2007年“行走在消逝中”
2008年“感受乡村或触摸都市”
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
2010年“角色转换之间”
2011年“我的时间”
细究这些题目,在差异明显的基础上,共性,同样是不难找到的。万变不离其宗,每一年的命题取向都可以归结为用“人文关怀去展示宏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微观的个体‘守望幸福’。而这两者又是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了,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幸福。
比如“人文素养与发展”,人文素养的作用是什么?是推动发展,而这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
比如“行走在消逝中”,看似写“消逝”,实则写的是“永恒”,这世间,总有一些人和事是亘古长存,温暖人心的;这才是写作的重点。
比如“生有所息”,为什么要“生有所息”?为的是能可持续发展,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比如“生无所息”,为什么“生无所息”?因为生有限,而为人类服务的事业无限,这正是真正的幸福;
比如“感受乡村”,为什么要写乡村的真善美?因为只有真善美才能让人可持续发展,让人通往幸福的伊甸园。
比如“触摸都市”,触摸到了都市的什么?触摸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或者是触摸到了都市的“现代病”,进而去探究真正的幸福生活。
比如“我的时间”,认识自我,在合适的时间做好合适的事情,在“我的时间”里,守望属于“我的幸福”。
因此笔者认为高考作文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守望幸福”,只是对“守望幸福”诠释的切入点每年是不一致的。以近八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为例,2004年“人文素养与发展”,其中个人素养是内在的,发展是外在的,它欲图从内外世界的关联上建构人的幸福;2005年“一枝一叶一世界”,是试图从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梳理建构人的幸福;2006年“生有所息或生无所息”,则是从生命价值以及生命意义角度建构人的幸福;2007年“行走在消逝中”,是从时间角度建构人的幸福;2008年“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则从外在空间角度建构人的幸福;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则从内部心灵角度建构人的幸福;2010年“角色转换之间”,则从代际联系角度建构人的幸福;2011年“我的时间”,则从个体时间内对成功的价值判断角度建构人的幸福。
现代人的幸福感建基于社会条件、家庭条件、素质条件等共同基础之上,关照个体的自我和谐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有的作文题目都可归源于此,由此生发,生长起来。那么,我们的作文备考也应该抓住这根“总绳”,追根溯源,看清写作方向,更好地把握命题者的价值取向。
三.高考作文最大公约数带来的效用
我们高考备考常常是一种自下而上疲于应付的状态,难得有教师或者学生抬起头来观望一下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找到了高考作文的“最大公约数”是“守望幸福”,对备考具有高瞻远瞩的指向作用,能够在审题、立意、选材诸方面给学生指明方向,为写作开辟新天地。
(一)正确的幸福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内核
很多教师在备考中让学生背素材,实际上学生根本不缺素材,他们有生活,有阅读,互联网时代他们有我们难以想象的积累与创意。他们缺少的是发现生活的“眼”,缺少挖掘有意义素材的路数。正确的幸福观可以打开学生认知的视域,让其重新审视自我的存在,提升作文审题立意的高度,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内核。
以笔者给2011届高三学生授课实践为例。
日前,日本发生大地震,正在东京留学的中国公民曹凌曦,记录下了他的亲身经历:地震强度变大后,老师命令我们立刻躲在桌子底下,她一直站立在我们正中间。当地震有所减轻,老师要求我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了电源。
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几百人在一个广场避震,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跑着拿来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纸屑。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行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学生作文的角度:日本优良的国民素质和优质的国民教育,灾难面前人性的无私无畏,中日国民之比较等。如此审题是合宜的,但写作中一味批判(国内不文明的行为),言辞犀利的背后总觉缺点什么。对日本国民素质的褒扬当然不能抹去,但是单讲中日关系不是“幸福”,单讲两国差距也不是“幸福”,缩小差距才是“幸福”。对“幸福”的追问不仅是为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办,在这样的追问中可以让问题走向纵深处,让作文的品质更高。
因此,笔者以为正确的幸福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自己发光”。做一个煽动家是容易的,但一味批判不是幸福,抱怨铸就不了成功,反而陷入无止尽的黑暗情绪之中。相反,如果每个人都反观自我,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有行动,去践行,意义会更大。个人在“中日差距”面前可以做什么,我们怎样以己之力改变这种状况,是整个民族福祉所在。
二是“爱人比被爱更幸福”。只讲获取不是幸福,寡情冷淡的人、沉浸于自我的人都够不上“幸福”。在日本地震中,让人感受到幸福的,都是那些彰显人性、无私爱人的人。那是一种付出的味道,是奉献的幸福。
三是“人对了,世界就对了”。青年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对世界的认识主观性很强,想问题易偏颇甚至走向偏激。因此以更开朗乐观的心态定位世界,理性看待争议,有助于青春收获幸福的成长。有学生在日本问题上走向偏激,认为日本今日的成就是建立在曾经的侵略和至今不知悔改的基础上,强烈的民族情绪让其无法理性看待材料呈现的问题。偏颇的人生价值观,注定不是幸福。
幸福观很大,上述三路径基本概括了人与自我、他人、社会的幸福指向,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可以依着这样的路径去思考,作文的品质肯定是有保证的。一个人幸福观里有行动,有爱心,有开朗乐观的胸怀,那么“幸福”也就逼近了。
(二)寻找“幸福”是理性思维成长的捷径
中国文化传统一直存在重感性审美抒情,缺理性思考判断的倾向,在高考作文中这种倾向亦是明显的。作为文化大省的浙江,多年来一直为人诟病的,就是作文过于诗意。寻找“幸福”路径,是一件与思维密切相关的事,可以多角度触发学生思维,带给学生以思考的角度和广度。
依照逼近幸福的三路径去思考2011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在“我的时间”里,我们会收获什么呢?至少可以得到三个不同层次的思考:追求个体时间内不可复制的“幸福”要有行动;这个行动应该指向的是自我和他人的共同幸福;以一种更高远、更开朗的心态书写自我成长。依据这样的思考路径,今年高考作文中众多写自己小学至高中学习经历,或者就一件事凄凄切切的文章会少去很多。
对“幸福”的追寻并不是沉溺在自己的幸福王国里一味抒情,“幸福”这个词汇是诗意浪漫的,但是对“逼近幸福途径”的思考却是严肃客观的。“高考命题还具有另一种追求的萌芽,那就是把感性的审美抒情和智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学生如何将“幸福”与具体命题构成关联,如何发展自己的观点,能否用合乎逻辑和恰当、清晰地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些都需要考虑进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辨能力。还是日本地震这个材料作文,中日两国差距是思维的第一层次,围绕“幸福路径”缩小这种差距,思维就进入下一层,不诅咒黑暗,不激愤现实,以理性精神看待当前中国得失并有所行动。让学生的写作不再只是就事论事,情感不再是浓重的文艺腔,在一步步逼近“幸福”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成长,作文的思维品质提升了。
(三)守望“幸福”是“人”的回归
高考作文最大公约数的追寻至始至终坚守着“人文精神”的底线,对“幸福”执着地守望是学生应试训练普遍“驯化”、“物化”情况下,对 “人”的主体地位的寻回。现在高三复习课普遍现象是以训练来强化作文能力,学生感觉疲倦而麻木。高三学生作文的天地常常是被圈禁的,三段论形式、素材的叠加让套话假话扎堆,文章中“人”的缺失很普遍。而事实上我们拿假话套话是应对不了高考的,高考打击的就是这些一望而知的“假大空”。
找寻到高考作文最大公约数是“幸福”,让学生更关注自身的成长,考量青春状态下自我、社会、他人的关系。幸福是人类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发乎人性,存于天性,能多方面调动起人的情感、情绪。因此学生的写作更多指向内心,而不是那些取巧投机的写作套路。只有这样,文章才会更真实,显得有血有肉。
高考作文岁岁年年题不同,但年年岁岁有相似,让我们抓牢“幸福”这个高考作文最大公约数,守望属于我们的“幸福”。
吕驾宇,叶群芳,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丽水。责任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