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4期 ID: 142986

[ 莫立刚 文选 ]   

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 莫立刚

   语文是最具灵性与知性的学科,是最富有人文性和情感性的学科,是最能展示自我彰显风采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以其独特的工具性和审美意趣,应该是一门最具语文味和最具诗情画意的学科。然而,目前有些语文课上完之后,却让学生兴味索然、昏昏欲睡。难怪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生前曾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发出呼吁:“把语文还给语文!”专家的呼吁是对近年来语文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和警示,提醒我们要回归语文的本真,要用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有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来。语文味作为语文学科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已得到语文界众多行家里手的高度认同。
   那么,目前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缺失的现象是如何生成的呢?
   首先,因“考试”的压力驱逐了语文味。语文教学在社会功利性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无奈地陷入了这样一种误区: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堂的中心自然也不在语文味上了。老师课堂上多是“满堂灌”,或者是学生的“满堂议”。学生拼命地“满堂听”、“满堂记”,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的教与学被机械化模式化,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
   其次,以“合作探究”的名义削弱了语文味。合作探究本应是对语文学科深刻文化意蕴的切磋与挖掘,可在这里却成了“摆样子”“走过场”。课堂上“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合作学习成为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能力得不到培养,语文味成为个别学生表演时的点缀。
   第三,过度的“多媒体”演示遮蔽了语文味。客观地说,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确实能收到一些效果,然而通过多媒体虽可展现“千山鸟飞绝”的景致,却无法展示“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听觉形象有时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让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是更好吗?何必让多媒体演示掩盖了语文味呢?
   语文味其实是一种富有语文学科特点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根据著名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的理解,语文味就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张返璞归真,主张师生共生互学,主张渗透教师个人的生命体验,以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可见,语文味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一种最具学科特点的,最能体现师生“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境界。语文味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让语文味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本色当行诗意地芬芳呢?
   一.把握语文的本质特征再现语文味
   人们常说,语文姓“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的确,语文具有工具性,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具有人文性,语文课必须有人文色彩,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要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要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目标,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体味汉语言的韵味,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文本的主旨,受到情感与精神的熏陶。
   从语文教学的形式来看,一是“读”,二是“品”。读要读出语文味,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主要是靠读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充分的时间,加强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采用浏览、默读、自由读、轻声读、个别读、互相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读出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品”要品出语文味。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只有细咀慢嚼才能品出芳香的语文味。语文课堂要组织学生品味文字、品味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作者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尤其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丰富、优美、生动、形象、精准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是如何让文本那样有特点、有魅力、有活力的。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除此之外,从语文教材本身的特点来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空白点、情感点、含蓄点等,引领学生对教材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这是语文教学具有韵味的重要来源。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有韵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充分张扬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个性,这样才能激活语文味生成的主体意识,为语文味境界的追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挖掘语文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包含丰富的情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语文课要上得有情、有意、有趣,语文教师本身首先要吃透文本,蕴育情感,善于以情激情,才能酿造出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这就肯定了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及技能,更应当使学生受到美感教育。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用自己的个性与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情所动,从而把对人类情感的感悟转化为对人生真理的追求。
   我在教学《香菱学诗》一课时,就考虑到教师要动情、引情,学生要入情,抒情。师生共同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调动发挥情感的功能,对香菱这个人物形象的探析突出讲,对香菱学诗的过程剥开议,对文中有韵味的句子展开论,对薛宝钗、贾宝玉等人对香菱学诗的态度精要析,并且适时引入优美的诗歌,抒情的歌曲,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努力创造出一种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众多名家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平淡无味的水,而融入了教师生命体验的个性化课堂,奔流激荡的则是情感的血脉,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富有情味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并会“煽情”的人,教师要能够准确抓住文本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凸显教学的诗意元素渲染出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富有诗意的学科,同样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需要诗意情怀的倾注。好莱坞的一部《功夫熊猫》嫁接了中国元素,而使得它票房大增。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能挖掘出文本中脍炙人口的诗意元素,无疑可以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大到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运用,小到板书的设计、问题的提出、作业的布置,无处不能体现出语文的诗意元素,尤其是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如果能充分考虑到语言的诗意特点,那么一定能使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在这方面,教师首先要注意新课的导入和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导入语可以预设,而现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则体现了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把握好这两点,课堂上的语文味就有了依托。
   教师要成为善于创设诗意情景的行家里手,让学生伴随教师的引导而渐入佳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的语文味就从导语开始。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使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就会带着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设计了这样一段精彩的导语:“春,列为四时之首,它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我们很容易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类的优美名句,古今中外的迁客骚人,写下了多少春的颂歌!现在,我们正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也正好是这个时候,我们学习《春》,这就更能勾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这篇散文中,朱先生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请同学们仔细读……”就这样,随着老师富有诗意的导入,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学生进入到一个诗情画意、如沐春风的境地,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诗意的激励评价,让学习的舞台灵动起来。诗意的激励评价,让课堂充满阳光和活力。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在进行讲解、分析、点评时,应该多采用精练的语言,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妙语佳句或诗词名句,而不能只和学生进行“白话”式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准备,运用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连缀课堂环节,让学生在流畅富有诗意的交流中领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语文课堂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让师生在富有诗意的课堂评价中共同成长。
   四.营造探究的活力磁场烘托出语文味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总有一种能吸引学生体验探究的神秘气场,让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惑境地走出来,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朗境界。在课堂上营造一点神秘感必能烘托出浓浓的语文味。如何才能营造出这种“神秘感”呢?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要明确但不可过于直白。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要尽量发掘教材中的“味”。应该说,文本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其特定的“味”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诗词、散文多情趣,政论、杂文多理趣,小说、戏剧多意趣,讽刺小品多风趣等等。课文不同,语文味也不同。因此,只有定位恰当,才有可能“出味”。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师生双边互动的结果,有时可以让学生提前知晓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有时则需要根据教学需要相继推出,总之不能过于直白地在每堂课前机械地呈现,简单地把目标罗列成一二三,总是疏通字词、熟读课文、概括段意、总结思想等。
   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一个 “度”,给学生留出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换句话说也就是问题要问得有张力。问得太深或太陌生,无法唤起学生探寻的兴趣,问得太浅太易则无法使学生获得发展,也使学生对探究问题的神秘感荡然无存。问题要合语文之度,合教学之度。提问不应是讲课过程中教师心血来潮的行为,也不应是追求课堂气氛表面活跃的手段。在一节课里,设计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关键问题的设计要起到“一问抵多问”的效果,要坚决避免问题多而繁杂思考性弱,从而使探究文本的神秘感丧失的现象发生。
   我在教学《品质》时,就只安排学生研讨了四个问题:第一,文章如何描写肖像。第二,文章如何描写对话。第三,文章如何安排段落。第四,文章如何推进故事。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比较好地把握了“用教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的度,既抓住了文本的自身特点艺术技巧,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问题的探究中留一点神秘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始终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能更加真切地使学生在享受语文味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探寻文本的内在美。
   古人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想使语文课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语文味。这种语文味要充满着一种 “书卷气”。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名语文教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决定因素。因此,回归语文的本色,在追寻语文味的漫漫征途中,要有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只要我们能快乐地徜徉在语文教学所固有的真实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氛围里,与学生一同成长,语文味自然可以诗意地芬芳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莫立刚,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赣榆。责任编校:高述新

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