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3期 ID: 141210

[ 潘亦红 文选 ]   

让职高生在革命歌曲的薰陶下健康成长

◇ 潘亦红

  歌唱是人类最美的音乐,它的美就在于最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们真挚的情感。我是一个从事职业中学艺术班声乐专业教学的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悟出一个道理:对于从事演唱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单有好噪子是不够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歌唱”的人实在太多了,太平常了。要使学生们的歌唱不只取悦于感官的表面层次,而是把歌唱上升为艺术,达到音乐上的一种完美的境界,这就需使学生掌握到歌唱的技巧,还要使学生歌唱时饱含情感。因而,一位成功的歌唱家,必定是掌握有高超的歌唱艺术,还饱含有浓郁的歌唱情感,对歌曲本身有深层的理解,既能演绎岚霞变幻之奇,又能演绎川甸朝阳之暖;既能演绎云波浩渺之阔,又能演绎清弦绕峰之细;既能演绎水天飞腾之壮,又能演绎凄婉温柔之情,以自己自然流露的情感,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震憾着人们的心灵。
  作为声乐教师,无不期望学生们在职高毕业后,能在歌唱事业上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甚而期望在她们中间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歌唱家。但是,作为职高的学生们,她们的歌唱底子确实是较薄弱的。所谓“底子”,主要指歌唱技巧和歌唱情感。
  培养刚入学的职高生的歌唱发声技巧,我主要从教会她们的咬字吐字、正确呼吸、打开喉咙、混合共鸣这四方面入手。
  咬字就是运用唇、舌、齿、牙、喉把字音发清楚,把歌曲里的每个字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清晰、准确地唱出来。清晰的吐字能使声音更完美、更集中、更形象、更直接地送入观众的耳朵里,使其声音扣人心弦,因此我在教学中提倡以字带声、以声润字、字正腔圆,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声优美动听。
  正确的呼吸就是要讲究气息技巧,我要求学生们在演唱高亢有力的进行曲时,呼吸要稳定、沉着、坚实有力度;在演唱热情奔放的曲目时,呼吸应灵巧轻快有弹性;在演唱抒情曲目时,要求呼吸应舒展平稳、柔和。并教给学生前人在唱念中总结出的取气、蓄气、就气、偷气、歇气、大换气等各种用气方法。
  打开喉咙就是使气息顺畅地通过,深层的呼吸才能得到支持,声带的机能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喉咙的歌唱管子的作用。意大利著名男中音基诺贝说:“打开喉咙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半打哈息。”
  所谓混合共鸣,就是说人体有能自由支配的共鸣腔体,如咽腔、喉腔、口腔等。也有不能支配的共鸣腔体,如鼻腔、胸腔、头腔等,在歌唱过程中,要掌握和运用好能自由支配的共鸣腔体,并根据歌唱的需要来调节共鸣的大小、运用的力度,使声音有弹性,音色优美且富有穿透力。
  上述的各方面歌唱发声的技巧和方法,我把它们用于教学实践,发现虽然有助于学生们歌唱技巧基础的培养,但是学生们唱起歌来总让人感到软绵绵,干瘪瘪的,总似乎缺乏一种蓬勃的青春朝气,缺乏一种充满健康向上的情感。我一度埋怨当前的职高生特别是艺术班的学生们缺少一种青春的理想、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于是我带着要消除学生们唱歌缺乏情感这一弱点,曾在一段时间呆在电视机前看老红军们合唱的《十送红军》、《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不时被他们发自内心的革命激情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又较系统地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当读到文集的第143页时,一行注目的字句映在我的眼帘:“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我领会到这里所说的“健康”,是指身心的健康,要使学生们歌唱得有情感,首先得使他们深入理解歌词的内涵,把自己融入歌曲的情境。老红军们之所以把革命歌曲演唱得激情洋溢,是因为他们亲历过革命歌曲中所表现的情与境,经历过革命道路的艰难困苦和同敌人斗争取得胜利的喜悦的真实心路历程,经历过社会变迁的沧桑。这种丰富的情感同歌曲中所应表达的情境合为一体,便会迸发出浓郁的歌唱情感,这是学生们演唱歌曲特别是革命歌曲时缺乏一种丰富饱满的情感的症结所在,因而我在声乐教学中不但重视对学生们歌唱技巧的培养,而且注重对学生们歌唱情感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营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歌唱情感的氛围。
  当前社会风靡着流行歌曲,这些流行歌曲中有相当一部分只讲所谓“艺术”,而把政治思想撇在一旁,其中不乏有一种颓废、消极的情感。这种不健康的流行歌曲,同时影响了校园音乐,严重地影响了职高生具有奋发向上的青春理想和阳光气质的培养。我看到这种弊病,及时向主管校园音乐的校团支部提出要在校园中播放健康向上的歌曲、要以革命歌曲为主旋律的倡仪,这一倡仪得到了校团支部的采纳。我还亲自把《牡丹之歌》《洪湖水》《歌唱祖国》等多首经典革命歌曲亲自推荐给学校播音室,当清晨一轮红日从校园的东山岙冉冉升起时,这些革命歌曲的优美旋律笼罩着整个校园,改变了职高生们的精神面貌,焕发了职高生们的青春活力;当午休后革命歌曲在校园响起时,学生们个个昂首挺胸,在革命歌曲的薰陶下,精神饱满地走向教室,主动地吸取教师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当桔红的晚霞映照着操场时,学生们在革命金曲中做着各式的课外活动,奋发向上的浓郁文化气氛增进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二.读好书,学做“革命人”。
  我们职业中学对职高生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概括为一句口号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并不满足于艺术班的职高生们的这个要求。我认为:对我所教授的艺术班学生的思想要求应该提得高一点,那就是:读好书,学做革命人。
  这里所说的读好书,就是要求学生们读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书,读一些人文意蕴浓郁深厚的书。我引导学生们,要想把歌曲演唱得声情并茂,演唱者首先得有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和文化素养,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就得博览古今中外的好书。我们浙江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她之所以能把越剧和各种歌曲演唱得清纯醇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自觉地进行各种好书的阅读,从而有了很好的文化素养,因而在演唱各类歌曲时,能做到唱态自如,把歌曲的内涵表达得十分到位。经过我的这一引导,艺术班的学生们对读好书这一点重视起来,基本上能摒弃一些内容单纯为谈情说爱的言情书,许多学生喜欢上了读诸如《战斗的青春》《红岩》《林海雪原》等好书。
  这里所说的学做革命人,我不要求学生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出来,而是从学生们平时生活中的点滴抓起。如艺术班的学生绝大多是女学生,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刚进学校时特别爱打扮,有的甚至涂脂抹粉,带手钏,耳环等饰品。我在接到省、市、县各级领导布置下来的文艺会演任务时,特意排演一些革命歌曲大合唱等节目,学生们穿上当年女红军战士穿的军装,在红五星红领章的映衬下,个个显得飒爽英姿,分外俏丽。促人奋进的革命歌曲,不仅感染了台下的评委和观众,并且薰陶了学生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她们原来单纯追求外表漂亮的审美观。她们平时衣着朴素文雅,歌唱演出时穿着演出服成为歌曲演员;舞蹈演出时穿着舞蹈服成为舞蹈演员;运动场上穿着运动服,频频掠过她们矫健的俏影,个个成了运动员,个个充满了活力;在课堂中,她们则孜孜好学,成了文静秀雅的好学生。
  三.从追寻革命烈士的足迹中获得歌唱革命歌曲的情感。
  永嘉县是一个老革命根据地,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从苏联留学回国的谢文锦、金贯真受中共中央的派遣,到永嘉县组建全国十四个军之一的红军第十三军。十三军鼎盛时期,武装人员达到三千多人,在浙南地区严厉地打击了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反动势力,开辟了以四海山为主的廿四垅革命根据地,后来被蒋介石派遣二万军队围剿了。红十三军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浙南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抗日战争时期,一批温州城的有志青年,如中共党员关榕、关少娴、邵静娅等,受我党的派遣又到山高林密、群众基础好的永嘉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关榕在永嘉县外黄洋村教书期间,在峰山、万山一带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每个月的初三、十六晚上,都要到占背、万山、峰山3个村召开党支部会议。这样一夜要走70华里的山路,召开三个会议。他必须在天黑后离村、天亮前回村。由于太劳累了,一次回校时,他吐了两次血:一次吐在村口,一次吐在学校里。在一次消灭恶霸地主的战斗中,他为了保护战友们,不幸受伤被捕,在温州城英勇就义。关榕的姐姐关少娴解放后任乐清县第一任妇联主任,邵静娅则于解放后任武汉市水利局局长。这些可歌可泣革命英雄事迹都是由我带领学生下乡实习和巡回演讲时采集而来。在红十三军根据地五尺乡,我们还采集到了当时青年游击队员们集体编写的《海燕之歌》的歌词,我同文艺班的同学们对它进行谱曲,然后在永嘉县楠溪江的山山水水进行演唱。它的歌词是:
  我们的青春象烈火一样,
  燃烧在祖国的原野与苍穹;
  我们像海燕样的顽强英勇,
  展翅翱翔在那狂风暴雨中。
  原野里长满荆棘,
  要我们燃烧得更红;
  天空里布满了乌云,
  要我们飞跃得更英勇。
  啊——
  我们要在荆棘中燃烧出一条大路,
  我们要在黑暗中向黎明猛冲。
  在这象火一样热烈的旋律中,大家领悟到革命先辈们心胸的广阔和理想的崇高。随着文艺班学员们一届一届的毕业,这慷慨激昂的歌声,飞向部队,飞向高校,飞向高楼林立的城市和金风玉露的乡村。
  
  潘亦红,教师,现居浙江永嘉。

让职高生在革命歌曲的薰陶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