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采,特别是她的咏梅词,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细细品来,顿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一.把梅掩羞,情态毕现。
少女时期的清照,天资聪慧,博闻强识,涉猎极广,不仅工诗善画,精通音律,更令人惊叹的是,此时她已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一位诗、词、散文创作的名媛圣手,很像一枝报春的寒梅。《点绛唇》是李清照十六岁的作品,此词借梅花的烘染,展现了少女天真活泼及初见未婚夫时的慌张、羞涩的情态,词是这样写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晨露未干的花园里,一位娇美纤弱的少女“蹴罢秋千”,“见有人来”,惶恐不安,慌乱中“倚门回首”,是好奇心的驱使使她想偷看一下“他”,但又怕“他”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于是一边倚门掩身,一边又有意无意地把玩着青梅,“却把青梅嗅”,此时,少女的情窦绽放了青梅的花蕾,青梅的芬芳迷醉了少女的脚步。这信手拈来的是青梅,而绝非什么粉桃艳李,就可以想见那时的清照对梅就有多么青睐;也不难想象这“不知酝籍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梅的意象又“蕴籍”着清照多少高雅的情操,包藏了多少深刻寓意!一个天真、娇羞,好奇对爱情生活大胆向往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
二.赏梅抒怀,风韵超群。
李清照取梅之品格,抒己之志向,超凡脱俗,意境深幽。
她在《渔家傲》中这样写道:“雪里已知春信少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词人一落笔便紧紧抓住了人们在久于寒冬之后渴盼春归的迫切心理,再从点缀于皑皑白雪之中的报春寒梅入手,尽情描摹了梅花的娇、艳、傲、洁。下片则换了一个镜头,以饱蘸浓情的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了词人那种“花不醉人人自醉”的欣喜陶醉以及为“不与群花比”的“此花”推杯换盏“莫辞醉”明朗欢快的心境。早年幸福生活的甜美之情,也一如那酒中的浮蚁,从字里行间泛泛然欣欣然地漫溢了出来。“雪”对“寒信”,“寒”对“琼枝”,突出了梅花傲霜斗雪、坚韧高洁的精神。“香脸半开”“玉人浴出”写出了新蕾的娇艳妩媚。如此美丽高洁的梅花,天公又配以“明月映雪”的环境,此时赏梅怎能不多喝几杯?“莫辞醉”因为“此花不与群花比”。寥寥几笔既赞美了梅的高洁,又表达了作者傲视人间的品格。
三.咏梅思夫,悲情难诉。
赏梅是李清照夫妇的共同喜好,在丈夫去世之后,她在词中表现的哀愁,更是千回百转。看她的《纸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吴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此刻的梅成了美好生活的见证,一曲《梅花三弄》,惊起春意,想起夫君,可是“一枝折得”却“人间天上”再也找不到心爱的人可寄。梅花牵动着九曲回肠,对亡夫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
四.探梅惜春,人生感叹。
作者对梅花情有独钟,许多美好时光都有梅花相伴,所以,每到梅花开放,词人感时之情就会加深。在《殢人娇》一词中她写道“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永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樽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需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词人借“玉瘦香浓,檀深雪散”写出了梅花盛开之状,接着以“探梅又晚”转入惜春的心情,春景虽好,但是转瞬即逝。所以人们当珍惜美好时节,不要等梅花凋落,羌管奏出《梅花落》时再来感叹。梅花易谢,美景易逝,珍惜此时当为首。由探梅而悟人生之道,其境界可谓远矣。
五.吹梅携怨,国家危亡。
李清照的咏梅伤时之作,到了北宋灭亡,随君南渡,深感山河破碎时,便有了更深的思想意义。她的《永遇乐》中就有这样的词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饱经忧患的词人,在看到别人欢度佳节的时候,更引起了对国破家亡的哀思。初春的杨柳仿佛被浓重的暮霭染浓似的,梅花残了,笛中吹出的《梅花落》也似乎带着哀怨,这时节“春意知几许”?正像她在《偶成》诗中所写的“今看花月混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而河山故国之思,盛衰今昔之感不正是词人思想的光辉写照吗?
梅,凌霜傲雪,俏不争春,是正直坚强、纯洁高尚的象征。清照其人正如寒梅,独立寒时,香水晕冰。清照的梅花情结在我国词史上可谓别具一格,历久弥香。
王福民,教师,现居吉林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