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古典诗词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学生诵读“咀嚼”品鉴这些诗篇,不仅能徜徉其中获得美的享受,还能为自己打下做人的底子,达到怡情益身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呢?
一.感知诗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境界。为了努力达到这一种境界,诗忌直露,讲究含蓄。因此,诗词教学首先需立足于自身,从内容出发,让学生读懂,注重对诗境的感知。
1.把握意象,感知境界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描写的重要意象,使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让学生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中,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媪、三儿这些典型的意象自然地组合在一幅画面里:一间简陋的茅屋,门前是一弯流水汩汩的、清碧透彻的小溪,溪边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一对头发已白的老夫妻,刚刚小酌了几杯,自然地用吴侬软语在交谈着;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和小儿卧剥莲蓬。这些意象赋予了江南乡村以新的意境,构成了自然纯朴的艺术境界,就好象这里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让人憧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这几个富含诗人感情的意象,感知诗歌的境界,学生就较易理解诗作,从而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2.发挥想象,扩充境界
意境是诗的关键,是诗里描摹的生活画面与所透露的思想感情协调一致而营造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后的艺术表现,是诗人通过具体物象描写所传达出来的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就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
例如,读杜甫的《登高》需要感知出诗中传达的那种宏阔凄清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来进入诗的意境,让他们头脑中再现诗中的出现的意象以及意象共同构成的图景,让他们体验诗中主体与客体、写景与抒情是怎样融为一体的。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首联诗人一连用六个意象(秋风、苍天、清猿、洲渚、白沙、飞鸟),组合成一幅寥廓肃杀的秋景图;颔联又接着从时空角度来再次扩张意境,这时就要让学生想象杜甫此刻正站在夔门高处,正视长江头顶苍穹,看到的是无边落木飞鸟盘旋,听到的是滚滚滔声清猿哀啼!此情此景令人悲怆!最后两联抒发作者此种情景下愁苦的心绪,景令人哀,情更难堪!哀景正衬悲情,二者交融,展现出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二.体味诗情
李渔在《闲情偶寄·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2]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中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就应注重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体味。
1.加强诵读,感悟情意
诗词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诗词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都要和诗人抒发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快、欢悦、沉郁、急切、激昂、平缓等节奏韵律变化,透射出人的内心的起伏波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熟练、流畅的诵读,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达到入情入境。加强诵读,学生就能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思想、艺术和情感的魅力。
如教杜甫的《旅夜书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诵可以把诗人凄冷孤苦和悲愤沉郁的心情表达出来。学生不但欣赏到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而且还可把自己的情感带到诗人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诗人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读到“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句时可以略作停顿重音突出,传达出诗人因仕途上的不得意导致他流离孤寂的不平思绪。这样,学生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那种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知人论世,揣摩情感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然,诗首先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一首诗的形成往往与作者对特定历史情境的感悟有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实的褒贬态度,因而把握诗的情感,我们应尽可能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北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苏轼在这首词中主要表达了自己热爱生活和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但结尾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悲观情绪。讲授时,教师重点一是要讲清北宋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朝代,二是要交代苏轼的人品——不怕强权,才艺超群。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上书批评,被贬黄州。在黄州他隐居种地,更广泛地接触下层普通百姓,产生了逃避现实和不被赏识、有才难展的苦闷情绪。一次,去泛舟赤壁,面对滚滚长江,联想到周瑜这样的历史人物曾在此建立不朽功业,而自己却壮志未酬,追古思今,写下这篇传诵千古的佳作。了解这些,学生们就可以正确体味出全词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欣赏这首词了。
三.欣赏诗美
古诗词的美不仅体现于内容的精练概括性,也体现于其形式的美。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启发,让学生领悟诗词形式的美,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1.欣赏诗词绘画美。
清代词学家谭献《复堂词话》中云:“桂林山水奇丽,唐画宋词之境。”将宋词和唐画并举,且以桂林山水比拟之,可见诗词确实富有绘画之美。
盛唐诗人王维精通书法、音乐及绘画。书画之灵性,音乐之韵律,与他的诗歌创作交融在一起。苏轼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居秋瞑》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作品,作者机智地抓住适于表现生活情趣的种种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空灵的境界。秋天山中雨后的凉爽,松间月色的皎洁,石上山泉的清澈,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嬉戏的笑声,渔夫的小船轻轻地穿梭在荷花塘,这些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仿佛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感受如此美景,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怎能不提高?
2.感受诗词音乐美。
《墨子·公孟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证实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每首都可以吟唱。而词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音乐文学样式,所以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多加吟唱,可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美。
既然诗词有音乐性,那么谱之以曲将使学生精神振奋,顿时生趣。如轰动一时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就有一曲《满江红》,根据词意,曲调时而悠扬,时而慷慨,时而激情,深深打动人的心灵。上课时,在适当的时候,可让学生轻声哼唱,亦可作为背景音乐,引起学生共鸣。另外,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诗词都被谱了曲,将这些歌教唱学生,边唱边记,使他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通过歌曲演唱,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在歌声中体会作者感情。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欣赏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莫大愉悦。
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3]意思是说: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以全新的“兴、观、群、怨”诗教感染学生,增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当然,提高中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的渠道很多,只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够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努力探索,就能发现更多更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1.
[2]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2.
[3]孔丘. 论语[M].合肥:黄山书社,2005.58.
童阜兰,教师,现居江苏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