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我主张在课堂上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语文的课堂还给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助读。语文教材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是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作为教师,经验和知识积淀使然,对教材的把握自然比学生更准确更深入。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教学时教给学生方法,也就是“授人以渔”。
我在教学中通常是先介绍作者的身份,文章的写作背景。根据“知人论世”说,学生不难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基本的调子定下来以后,后面阅读时情感的把握也就有了大致的方向。
二.学生初读。有些教师习惯自己范读,我则不然。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而不是单纯展现教师才华的处所。我认为只要有可能,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在初读过程中,我要求他们自己先扫清字词障碍,尝试把握文本的停顿、断句、语气、语速、语调等。自己的确无法把握的用笔做记号。因为只有自己先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教韩愈的《师说》时,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尝试断句,就有学生提问:“老师‘彼与彼年’是什么意思啊?”我当时还愣住了,马上反应过来,该生是没弄清楚这句话该如何断句。应该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他们才有机会去思考,也才会去思考。作为教师,我们所应该做的是指导而不是包办。
三.自由朗读。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对文本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接着就该让他们尝试着自己投入感情,凭着自己对文本的把握,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去朗读。我们不应该越俎代庖,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先入为主的灌输给学生,这样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应该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
四.激情诵读。学生经过粗读和自由诵读之后,对文本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不代表他们诵读时已经完全领会了作品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谈自己的感受,指出优点缺点。还要谈谈自己认为应该怎么读比较好,而且要说明理由。如果学生真读好了,且能说明理由,也就是算对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有了正确的把握吧,接下来对文本的理解,我想就无需教师讲太多了。
五.精读品味。在让学生个体激情诵读,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后,我如上面所说的引导了一处问题后,并不多讲,接着让学生们又开始自己精读品味。这一次的读,要求“不动笔墨不看书”,要圈点、要勾画、要画出感情的跌宕起伏、还要加旁注。哪里应读得急促,哪里该读得缓慢,为什么。比如有学生就谈到“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也将告诉每一个人”这一句应该读得激越,明快,说是闪电是迅速的,而且是幸福的闪电,所有应该读出幸福感。有同学认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应该把“温暖”二字重读,读出那种温暖,幸福的感觉……总之,只要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内部,用心体会了文本,他们的能力还是不能小视的。虽然学生们的读法不都是对的,但起码他们用心思考了,他们真正走入了文本,自己体验了文本。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会在一次次诵读和赏析中得到提高。
六.言语实践。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但加强言语实践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不能忽视在课后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张勉,教师,现居湖北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