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3期 ID: 141158

  

“自主协同 交互探究”阅读课型的构建

◇ 张 勇

  一.课型的构建背景
  
  1、当前课题研究的需要。课型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学形式,科学高效的教学课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课型已成为中小学及各学科研究的重点,更是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核心课题,同时也体现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性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要求。
  2、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既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及训练主线的“三主原则”,更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和谐互动,实现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率和通过率的提高,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点面的过关和学生个体的过关。
  3、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不管哪一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阅读都占据最大的比重:有现代文、文言文;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内容涉及科学、文化、军事、自然等广大领域。此外,在各类型的检测和考试中,阅读也占着较大的比重。因此,阅读教学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在此形势和需求下,构建一种新型的、科学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型,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学习成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优化,则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笔者据此构建“自主协同、交互探究”语文阅读课型并付诸实践,藉此实现上述需求,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课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背景知识;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学习前人知识、概念来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进行双向建构。建构主义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设计,实现课堂建构及学生知识技能建构。
  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能动的,能创造性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发展性教育理论。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具体包括知识、智能、品格三方面内容的发展。知识、智能和品格是有机辨证的统一体,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依赖于此三者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增强,品格的养成依赖于受教育者主体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主体素质获得发展的中介,是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式。
  
  三.课型的操作与实践
  
  (一)课型的理解和操作要求
  1、教学手段体现学生个体的“自主”及师生间、生生间的“协同”
  “自主”是指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能自觉地对所学的课文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和能力,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来实现阅读知识的接受与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协同”则要求师生整体利用发展和谐教育理念作指导,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各要素整合起来,发挥它们相互作用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发扬学生个性,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与发展。
  2、教学方法体现师生、生生、人机间的“交互”与“探究”
  “交互”是指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和生生间以交流和互动为形式,对阅读材料和信息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补充,实现语文阅读的教与学双边活动。而“探究”实则是一种积极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索问题和合作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交互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小组应能合作讨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完成思考与训练题,交流收集的信息或自学情况,相互检查或批改作业,并参与组际竞赛等,实现组内及组际的互动与提高。
  3、教学效果体现师生主体性双向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型的实施中师生的能动性和活力性充分得到发挥,阅读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激励的过程,课堂中学生个体、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呈现积极向上、互动互进的教学效果,实现和谐协调的课堂教学发展状态,体现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及教师教学技能主体性双向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课型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为阅读教学中的教学主导,即各教学要素的整合协同者,实施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阅读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同时更是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者与开发者。
  学生角色:定位为阅读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即语文阅读学习过程的主体感受者,语文阅读知识和技能主动的探究者与接受者。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知识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自主调用各种信息资源、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
  师生角色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是通过对语文阅读“教”与“学”加以协调和控制来实现,使课堂阅读教与学两类活动形成共时、多向、互动、互进的有机整体,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三)课型课堂教学流程各环节细解
  1、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预习课文,初步了解内容,阅读学生参考资料;查字典,掌握字音;初步完成相关的练习与训练资料;学会上网查询、搜索学习信息与资料;准备学具。
  教师方面: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录音朗读及阅读训练;搜集相关的音像作品,为增强教学效果设计多媒体课件;准备其他教具;预先安排4-6人的学生学习研讨小组。
  2、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和听读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具体步骤:教师情境导入并板书课题;提示学生理清作者、背景、出处等文学常识信息;播放课文朗读,布置学生朗读训练;教师检查学生字音、字义、课文内容梗概等预习情况。
  第二阶段:整体感悟和细部研读——学生初步交互探究问题。具体步骤:教师投影整体感悟和细部研读的思考题,检查巡视学生学习小组的交互探究学习情况,及时作好信息反馈和启示,指正学生的回答;学生对阅读思考题和学习问题进行组内研讨和记录,并由学生代表发言。
  第三阶段:阅读拓展和延伸——学生深入交互探究和提升。具体步骤: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拓展训练题,布置相关的仿写作业;学生组内研讨记录、完成拓展训练题,并由学生代表发言。
  第四阶段:阅读反馈及评价——学生知识质疑解疑并自主提高。具体步骤:学生对所学课文知识质疑,学习小组内提出并研讨;组内解疑→组际解疑→教师解疑。教师课堂小结,并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3、课后延伸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作业和训练,利用家庭电脑或结合信息技术课,上网搜索有关的课文学习信息、撰写学习心得,课外阅读类似的中外名著;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作好信息的反馈,作好个别能力偏差的学生学业辅导。
  (四)课型构建流程及教学效果原理图
  
  
  
  (五)具体的课例与实践:《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阅读教学(本人设计并执教)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文内容,初步完成训练;查字典,掌握字音字义;
  2、教师:准备本文录音朗读;搜集与贝多芬相关的音像作品并设计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新课导入和听读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与要求,掌握文学常识、听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了解学习目标、做好知识积累等。
  1、新课导入。1)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部分章节,学生回答曲名和作者,教师明确;2)板书课题及简介作者何为;学生标划课文注释,理清贝多芬的国籍、身份、代表作等文学常识;3)教师投影明确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2、听读训练与检查。①教师播放本文录音朗读;学生理清本文大概内容并掌握生字;②检查预习,要求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掌握词义: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惹人 纽扣 喧嚣 门槛 含蓄 下颏③学生自主思考并注音,组内学生互相解释大概词义;学生代表上黑板注音;教师指正、明确基本词义并指导学生齐读,分析易出错的音、形。
  第二阶段:整体感悟和细部研读——学生初步交互探究问题
  探究策略:安排学生5-8分钟快速默读;组内学生研讨,并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参与交流、点拔、指正并逐步投影参考答案。
  3、整体感悟。教师投影重点问题:①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主要写了哪三件事?②贝多芬为何常拒绝客人来探访?③用几句话概括文中贝多芬的形象并据此归纳本文主题。
  4、细部研读。教师投影主体部分难点问题:①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②如何理解“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③贝多芬向客人叙述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表现其什么精神?
  第三阶段:阅读拓展和延伸——学生深入交互探究和提升
  拓展策略:组内学生先研讨,并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指正并分别投影点拔。
  5、欣赏与思考。①全曲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②思考:结合课文思想内容,说说你们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6、仿写提高。①先体会本文第6—9段对贝多芬的衣着和外貌特征的描写;②模仿这种写法,用100字左右描写班内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看谁写得最传神;③学习小组内仿写交流,代表读组内最传神的描写。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所写的是班内哪位同学;④学生互评,论其写法的得与失。
  第四阶段:阅读反馈及评价—学生知识质疑、解疑并自主提高
  7、质疑与反馈。处理策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提出知识内容的疑问并展开研讨,由组内同学互相解答;如组内同学无法解答,则由学习小组代表向全班提出并征求参考答案;如班内同学也无法解疑,则由教师指正和解答。
  8、课堂小结与评价:教师通过上述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对学生上课时课堂学习的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课后延伸】
  延伸策略:用投影显示课后巩固和延伸的要求,教师及时检查学生巩固情况。
  ①文字作业:按要求抄写生字词;完成《语文阅读感悟》本课练习;修改自己的仿写训练并上交;②课外或结合信息技术课,上网搜索有关贝多芬的故事和其他著名交响乐;③搜索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并与贝多芬音乐进行比较,说说两人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四.课型的实践结论和分析
  
  (一)培养学生读、议、思、辩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及阅读水平,实现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型教学能以学生“自主协同”为手段,以“交互探究”为方法,以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评价为目标,做好课前、课中及课后各环节工作,重点体现学生对阅读材料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与研讨,做好学生阅读知识点面的过关和学生个体的过关,学生的参与率和通过率均得到提高,一定程度的培养了学生读、议、思、辩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和阅读水平,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提升了教师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这种以增进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以群体交往组织为形式的“交互探究”,除了发挥语文阅读课堂集体的教学力量,保证和增大生生学习交往的时空,能给后进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外,教师也从这种师生交互方式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丰富了教师语文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中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
  实践表明,“自主协同,交互探究”语文阅读课型,强化了语文阅读课堂中学生的自学、质疑、读议等环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各项阅读活动,培养他们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享受到语文学习的愉悦,创造性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做好语文导学工作,组织教学科学有效,辅导热情高,教学能力逐步提升。课堂中从而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得到发挥。
  (四)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及语文学习成绩得到拓展
  正因为本课型培养了学生读、议、思、辩等能力,提高了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及阅读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笔者高兴的看到,这种课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得到拓展。本人以任教的初一一个班为构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传统教学对照班(两班均为平衡班)。通过实践比较,构建此课型一学期后,实验班学生课堂研讨时间达到25分钟,学生主动参与率达91%,语文总体学习成绩比构建前提高了4.7%;而未构建此课型的传统班学生课堂研讨时间仅为12分钟,学生主动参与率仅占36%,语文总体学习成绩仅上升了0.3%。
  张勇,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自主协同 交互探究”阅读课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