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3期 ID: 141142

[ 罗贤科 文选 ]   

习惯的养成及策略

◇ 罗贤科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它既是一种不用意志控制的定型的并自动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又是具有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心理需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特别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今天,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就需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下面就《课标》中对初中(7-9年级)学生提出的两个具体习惯“养成默读的习惯”和“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理念及其策略作粗略的见解。
  
  一.关于“养成默读的习惯”的提出及策略
  
  7-9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年龄的在12-15周岁,处于少年时期,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相互交错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学生求知欲望最旺盛、爱动手、爱探索、自主性最强的时期,是进行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最佳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是默读与朗读相互配合交替使用,但它们随着年级的推进有所变化。1-6年级提倡朗读,7-9年级则应加大默读训练的力度。默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通过思维抓住内容重点、难点,并进行比较鉴别,实现默读所达到的目的。因此《课标》在7-9年级(初中)对学生提出了“养成默读的习惯”的这一具体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呢?
  首先,明确默读要求。学生进行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速度要适中,嘴唇不能动,也不能用手指字,逐步养成眼动的习惯。
  其次,加强学法引导。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三不”指不出声、不动唇、不用手指字。“三到”指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说集中注意力把每个字都收到视觉范围里,心到就是说读到哪里脑子就想到哪里或者边读边想。手到就是说拿起笔边读边勾划。
  最后,落实强化训练。譬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说:“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课文共3000字左右,按每分钟450字的速度计算的话,那么7分钟左右就可以读完。”(《新课标》要求7-9年级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500字)8分钟后,向学生发放事先设置好的测试纸,然后合上课本,检测默读的效果。这样做,目标明确,检查到位,有利于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
  习惯是后天形成的,由重复练习而得以巩固,有的是无意重复的结果,也有的是有意练习的结果。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并坚持不懈地加强课内外默读训练,只有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训练,才会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
  
  二.关于“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的提出及策略
  
  许多杰出的作家都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凡是成功的作家没有不重视修改的,实践证明,修改文章的能力是作文的一项基本能力。现实生活中的学生,绝大多数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只注意老师给他的分数,对于老师的批改、评语视而不见,教师的批改只是一种“单相思”。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于是《课标》在7—9年级对学生提出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这一具体目标。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呢?
  首先,用作家字斟句酌、冥思苦想修改文章的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只有学会修改作文,才能真正具备了独立作文的能力。
  其次,老师加强指导,作典型引路。所谓典型引路,就是选取1—2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学生集体修改,写出修改意见或建议,然后教师在学生修改的基础上作总结性修改。按照这种方法使学生注意字、词、句、标点符号、文章的立意、构思、选材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此长期训练,潜移默化,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修改也就能渐渐地“依葫芦画瓢”。
  最后,对作文修改要建立一套监督机制,教师定期检查组长或抽查成员、组长定期检查成员。同时加大对作文修改的表扬力度,对修改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要找出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最终让全体学生都对作文充满信心。
  坚信,只要按上述方法灵活实施,就会使学生逐步“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的。
  
  罗贤科,教师,现居贵州道真。

习惯的养成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