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3期 ID: 141155

  

如何抓住诗眼鉴赏古诗

◇ 罗 旭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如何鉴赏妙字和诗眼呢?
  捕捉信息量最大的关键性词语。诗词的语言是最简洁洗练的,其中诗眼,也就是关键性词,最有表现力。如宋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怎样理解其中的“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两个词语?必须整体把握。前两句描绘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十分快乐。后两句说现在才知道锁在金笼中的画眉鸟,它的鸣声远远比不上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啊!这显然是字面意义。如果再深入地问:为什么“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不难看出“金锁”、“林间”都有其比喻义,意思是说:在朝廷中做官远远比不上在朝廷外自由啊!
  捕捉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点睛之笔”常出于诗词之尾,这是常见的。古人有“卒章显志”之说。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尾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了诗人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现在我们把思维的触角延伸一下——了解一下古诗中“诗眼”的分类。
  
  一.营造诗歌意境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中,“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咽”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用“冷”形容“月色”实在太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二.强化诗歌形象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两句的“诗眼”分别为“直”和“圆”。此联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替代。
  
  三.揭示诗歌主旨
  
  三江小渡
  [宋]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此诗明白如话,名曰写“渡船”,实则写“交情”。“诗眼”可以是一个词“交情”,也可是一句“交情得似山溪渡”。全诗围绕“ 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四.关乎诗意准确
  
  “诗眼”又关乎诗意的准确性。据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陈公畸得杜集,至蔡都尉‘身轻一鸟’下脱一字,数客补之。各云‘急’、‘落’、‘起’、‘下’,终莫能定。后得善本,乃是‘过’字。”只有“过”字能够恰到好处地与“轻”字相匹配,“过”字胜过前列几个字的地方正在它的质朴自然。“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唐王驾写的《晴景》,宋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传为佳话。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此诗中,“诗眼”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罗旭,教师,现居云南丽江。

如何抓住诗眼鉴赏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