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对上海市一些幼儿园及中小学学生的普通话发音状况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現两个現象,于是对普通话语音规范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发現的两个現象
(一)方言体系造成的语音缺陷在渐渐弱化
“语音缺陷”这个概念是在普通话测试中用于区别语音错误而提出的,是指那些音位发音没有达到标准,与标准音之间存在细微差异的语音現象。这些语音現象尽管与普通话标准音音位的典型读音不同,但对于发音者来说却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对接收者来说分辨也并不困难。这种语音缺陷通常是由于发音者母方言的影响造成的。
1,研究对象及结果
针对吴方言的特点,我挑选了两组音,一组为声母“zh、ch、sh”和“z、c、s”,另一组为韵母“en、in”和“eng、ing”。在以前对成年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現这两组音发生混用、乱用,或者只有z、c、s没有zh、ch、sh的情况比较普遍,而此次调查发現的情况大有改观。首先,zh、ch、sh与z、c、s基本能够区分。某幼儿园一个班级31名学生,其中25位zh、ch、sh与z、c、s能够区分,使用比较准确,6位有混用或只有z、c、s而没有zh、ch、sh,这些小朋友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在生活中能用上海话与家人对话。中小学生情况更加理想,使用基本准确。其次,en、in、和eng、ing的区分情况有所改善。调查对象中有不到一半可以清楚区分前后鼻音,一部分可以准确使用声母为d、t的后鼻音,还有一部分则前后鼻音使用比较随意,或者发音部位介于前鼻音和后鼻音之间。
调查中还发現,在混用、乱用的时候,只有z、c、s没有zh、ch、sh的情况远远多于只有zh、ch、sh没有z、c、s的情况,这应该是受吴方言音系影响的结果。前后鼻音的调查中,发音部位介于前鼻音和后鼻音之间的发音情况比较普遍,这应该是吴语和普通话互相妥协的结果,如果统一到一组音,那么后鼻音取代前鼻音的较多,它和只有zh、ch、sh而没有z、c、s一样,应该都是矫枉过正的结果。
2 分析現象出現的原因
上海幼儿语音缺陷在渐渐弱化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师资力量的提高和年轻化。我们可以发現,越是低年龄的儿童,语音缺陷現象越少见。这是因为幼儿园的老师普遍年轻化,他们本身就是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的成果,他们的普通话比年龄大的教师更为标准。其次,孩子们接受的普通话的有声教育大大增多,除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普通话教学,还有各种辅助类视频教材、有声光碟。最后,低年龄的儿童受方言影响较小,上海中小学生的父母在家中很少用方言与孩子交流,父母本身来自不同省市,不会说上海话的家庭日益增多,他们在家中通常用普通话沟通。
(二)习惯性的误读在增加
我们这里讲的“误读”不是读半边的“误读”,后者尽管很流行,然而它的错误性比较明显,而前者不易发觉,容易以讹传讹,一错再错,甚至最终以错为对。
1 发現的現象
误读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因为对多音字什么时候该读什么音不了解而误读,比如“处理、处置、处分”中的“处”被读成chu。一种是多音字读音在有关规范中归并了,而发音人没有改变原来的发音造成的误读,如“从容”的“从”,原读c6ng,而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从”已统读为c6ng,也就是说,再读为c6ng反而是错的了。最后一种则是以讹传讹、以错为对的误读,比如将“潜力”的“潜”读为qian。如果说前两者都是没有认真学习贯彻相关规范的结果的话,那么第三种则可以视为“从俗”的力量。我们主要分析第三种误读的成因。
2 分析現象发生的原因
首先是名人效应。比如,央视某主持人说“潜”为qian,于是全国主持人跟风。再如,刘德华唱华语歌将卷舌音发成平舌音,粉丝们竞相模仿。
其次是广播电视对不标准普通话的容忍。大众传媒工作人员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功下降,对语音的正确性要求降低,读错字读白字現象大增。“领袖戏”中方言泛滥,方言剧突破地区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播放。大量综艺节目因为收视率而对普通话差却人气极高的主持人网开一面,新闻播音员也常常有个性化的语音表現。这些情况愈演愈烈,给标准音的推广带来不小的阻力。
再次是滥用约定俗成的力量。很多人认为,既然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一开始源于约定俗成,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它的“走形”走得多了,也就成了约定俗成了。比如“呆板”的“呆”,当初一度是考试热点,读错的人很多,現在统读为dai了。时间一长,人们就会认为读错字没有关系,反正将来可以“约定俗成”。
最后,经济文化的交锋带来的语音争夺加大。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的方言,例如粤语,由于“语言市场价值”的作用,成了“赚钱方言”,开始同普通话争夺地盘,出現了“向北方挺进”的局面。近年来,港台剧被大量引进,三地合拍更是家常便饭,仿港台腔的情况大量出現,标准的普通话反而被认为土里土气。港剧的配音常常有误读,台剧不作配音,更是影响极大。
二、观点
社会发展至今,原有的语音规范和标准有着不可回避的历史局限性,所以要完善并修订,使之更符合現实生活。笔者认为,对于社会语言运用的新現象,要认真地对待,科学地分析,有选择地接受。
第一,尊重并继续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有且只有唯一读音的字要坚持正确的读音。普通话是我们交流的重要工具,第一个現象证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是卓有成效的。尊重并继续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将有效保护普通话推广的已有成果,并将这~成果扩大。如果不对“方言普通话”“误读、讹读、错读”等种种不规范的“普通话”加以抵制,终究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并最终妨碍沟通、交流这一最基本的功能和目的的实現。
第二,支持科学合理地归并多音字。汉语中有相当数量的多音字,这是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有的汉字多达五六个读音,如“和”字就有he、he、hu、hu6、hu6、huo六种读法。有些字的某读音只在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中出現,有的字的某读音因为很少出現已经鲜为人知。过于繁复的多音字对推广普通话有害而无益。建议从约定俗成的原则出发,进行合理的归并。
第三,教师和媒体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场所。学校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创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语文老师尤其要增强国学功底,学习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全面掌握普通话的特点。媒体也是重要的传播和教育工具,应当主动承担起推广普通话、规范地使用汉语拼音的责任。从事播音、配音、演出的工作者,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普通话水平,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