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
有媒体报道,某大学生在校园内举条幅示爱,“九个字竟错了两个”。这种极端的例子出现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诸如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批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就有老师感慨:我们不只是在批改“论文”,更多的时候是在批改“作文”。不少学生连“作文”都写不好,岂可奢谈“论文”?连基本的“文”都不通,“论”从何来?老师把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当成作文批改,实出无奈,这正是当代大学生语文素养低下的真实写照。
不少机构和学者对在校大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同时对中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也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常月华教授在《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指出:请假条是生活中常用的文体,在调查中,居然有“30%的学生写不好请假条”,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程度。她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小学期间语文教育中书面语方面的差距……从调查结果显示的数据看来,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报告,的确是学生的一大难题。论文从结构、材料,到字词运用所显示出来的书面语功底都让笔者感到吃惊”。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这十二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语文课,进入大学后,还有大学语文或汉语课、写作课等。可是,到写大学毕业论文时,“本不该出现在大学阶段的并不高级的语言问题却多得令人瞠目”。语文教学花样百出,“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却每况愈下,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代大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低下的问题足以使语文教学工作者痛心疾首”。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低下,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令人担忧。语文素养的低下又影响专业学习的深入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创作。不仅如此,语文素养的低下,还可能导致心智不全、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大学语文课能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吗?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部分大学陆续开设大学语文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客观地说,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正因如此,有的学校削弱甚至取消了该课程;有的学校虽开设,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十分勉强。同时,部分学生又感到没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大学语文课成了鸡肋。针对这种情况,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重视母语教育,提高汉语能力的提案。
不过,开设大学语文课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如果因为大学语文课成了一门必修课,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大大提高,那就太值得庆幸了。但事与愿违,大学语文课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效用有限。事实证明,不是重视与不重视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我们有语文课,却无语文教育——我们关注层次划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语言技巧、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等等,根本无视语文的整体美,把语文搞得支离破碎。上了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只知道记住标准答案以及答题技巧去考试,却愈发不知道怎样说话,怎样行文。如果延续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可以说,大学里即使开四年的语文必修课也不一定管用。
在中小学语文课有些“异化”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实际上有“补救”的意味。而如果“补救”行动又延续过去的教育思路与教学方式,这样的课程,除了体现在大学生成绩单上的学分外,没有多少实际作用。
原本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目标并未实现。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三、提高语文素养应重视经典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是要加强学生在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把经典中所蕴涵的语文要素和文化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
通过经典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在国外有着丰富的经验。国外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语文教育,都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比如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在课程标准等文件中明确规定,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阅读相当数量的经典作品。早在一百年前,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必修课。“文学人文”主要强调文学经典的阅读,“当代文明”主要强调哲学和社会理论经典的阅读。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经典阅读课程。从国外这些做法来看,重视经典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明智选择。
在我国,经典阅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古代,经典阅读是主要的教育方式,其主导教学方法是孔子的“述而不作”式的原典阅读,以经典文本为中心的经学记诵诠释。可是,“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看,以前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缺少对阅读经典的引导和规定”。中小学经典阅读的缺失延伸到了高等教育,有出国留学生不知道老子是谁,更别说四书五经了。国学传统经典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学生的母语水平和母语运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北师大郭齐家教授直指这种弊端时说:“学生们的母语水平不高,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君子之风渐行渐远。”他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和人格涵养,“诵读传统经典正是便捷有效的路径”。
我们提倡经典阅读,就是要通过一门深度阅读的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句话,通过经典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有以下目标追求:一是学生在经典阅读中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二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在学生头脑中加深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三是推动学生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修养,提升个人涵养。
我们提倡的阅读经典,不是泛泛而读,也不是“概论”式讲读或“讲坛”式传授,而是集中阅读少而精的经典原作,是要直接阅读原典,而且这种阅读要在课程开设方面科学合理。在实践中,应该让大学生先直接进入经典文本的阅读,再学习相关的概论。我们在本科第一个学期开设了“国学原典导读”课,集中阅读《论语》或《孟子》,第二个学期开设了《诗经》导读课,效果比用一个学期教“儒学概论”好得多。因为经过一个学期的强化阅读后,学生就有能力自己去阅读其他的经典原作。反过来,一开始就上概论课,把那些理论的条条款款都记住了,看上去好像什么都知道了,实际却是什么都没有真正读过,很可能仍然完全没有能力阅读任何经典原作。
传统经典阅读教育与语文素养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密不可分。传统经典阅读教育既可帮助提高语文水平和语文应用能力,又可培养个人情操,增加个人涵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质。把传统经典阅读教育与培养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合,使之和谐地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母语水平和母语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