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知道“勾兑”一词,明白它是指把不同的酒适量混合,并添加调味酒,进行配制。但是近些年,“勾兑”一词有了新的意义和用法,先看下面两个例子:
(1)大口吃烤串,大口喝啤酒,粗犷豪放的吃相,无拘无束的氛围,最适合几个哥们儿小聚、闲聊“勾兑”联络感情了。(《半岛都市报》2009年4月30日)
(2)开展工作要靠个人感情去“勾兑”,化解难题需要领导出面协调……这种现象在后备力量建设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放军报》2009年11月12日)
根据上下文判断,上文中的“勾兑”应是“沟通”之意,从感情色彩来看,这里的“勾兑”是中性词。
再看下面几例:
(3)餐馆老板称,从他们的观点来看,回扣勾兑班干部属正常行为。(《中国青年报》2009年6月30日)
(4)相对于送真古董的“大进大出”,或者找古玩店、拍卖行来“暗度陈仓”,“以假乱真”的送礼方式,在层级低一些的官商“勾兑”中似乎采用得更多一些。(《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15期)
上文中的“勾兑”指通过一定的财物进行人际沟通,可以理解成“拉关系”或“勾结”。从感情色彩上看,含贬义。
可以看出,不论是中性的“勾兑”还是贬义的“勾兑”,其对象都不是酒或其他液体,而是抽象的人际关系。这个“勾兑”已经“变味”了。
“勾兑”的上述两种意义和用法是怎么来的呢?有人指出它是成都方言词,认为”这是在成都方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成都人最具建设性的方言词汇创造……比喻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进行人际沟通,其内涵常常是目标明确的阴谋。此术可权钱交易,以物易物,买进卖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成都人非常讲究勾兑。成都方言中的‘勾兑’一词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杨文全、鲁科颖《当代成都方言新词汇例释——兼论其造词心理与民间文化意蕴》,《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勾兑”一词在成都报刊、书籍中早已出现,如:
(5)老k见老友惊悸不安,乃安抚道:“老兄不要莫名惊诧,这是县城大小单位勾兑感情,罗汉陪观音的老公宴。”(《老k备忘录》,载《龙门阵》1999年12月)
(6)总导演赵安、张晓海从幕后到台前亲自出阵“打头炮”,是把自个儿也当作新招儿了,还是想“勾兑”观众?(《华西都市报》2000年2月5日)
笔者对全国报纸和新闻网站进行搜索,发现新义的“勾兑”在安徽、浙江、江苏等地报纸和网络中也有使用,但出现时间晚于四川:
(7)既然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假球,或者说只是一场双方勾兑好了的表演赛,那么技战术方面就没有太多的话可以说了。(申安体育2002年6月27日)
(8)为此,医院之间竞相“改革”,有的召开医患座谈会;有的在门诊设立导医台、三级分诊台、药品咨询台,方便病人就诊,而且还推出输液车方便患儿,“勾兑”家长……(浙江在线2002年9月3日)
“勾兑”怎么会产生“沟通”和“拉关系”之意呢?这要从“勾兑”一词的本义说起。
“勾兑”本是行业用语,是酿酒的一种工艺。白酒刚造出来以后,不同车间出的酒味道不一样,这就需要对不同的基础酒进行组合和调味。凡是酒厂出来的酒,不论是“五粮液”还是“茅台”,都得经过勾兑这一程序,从而统一口感,去除杂质,协调香味,平衡酒体,使之保持独有风格。酿酒行业中有句俗语:“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成型靠勾兑。”在酿酒过程中,勾兑工艺属画龙点睛之笔,经过勾兑师一番勾兑之后,原本普普通通的酒就成了酒中上品,身价也随之大增。可见,勾兑在酿酒工艺中是必不可少的。与之类似,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看重关系的国度,关系或曰“人脉”也是很重要的。在公关活动中,也要如“勾兑”一般,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方能“各取所需”“各显神通”。“勾兑”一词,将酿酒业中的一道王艺信手拈来,便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勾勾扯扯、利益至上的关系活画了出来,既形象生动,又深刻微妙。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人们总是用人类独有的概念化能力去概括那些抽象而且不容易感知的经验。为了易于理解,人们常常拿抽象概念和那些熟知的具体概念进行类比,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关系,这种动态关系在认知上被称为隐喻,即“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种认知过程本质上属于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转移,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认知投射。从表示酒的“调和”到社会中的“沟通”和“拉关系”,“勾兑”新词义的产生采取的就是认知上的隐喻方式。这一隐喻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勾兑”原义与新义之间的相似性,即二者都是一种你来我往、互通有无、彼此协调和彼此平衡的过程。这种相似性令人们产生联想,使“勾兑”从原本表示“酒的调和”这一直观、具体的领域投射到相对抽象的人与人的沟通、交际这一领域,产生出新义。
从社会因素上来说,号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素有名酒之乡的美称,酿酒历史悠久,其美酒如宜宾的五粮液、泸州的老窖、古蔺的郎酒及绵竹的剑南春等,数不胜数。“勾兑”这个酿酒工艺中的术语,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之一,这样的一个常用词被当地人拿来表达新的意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当今社会信息快捷、媒体众多。方言词语虽最初只在某地使用,但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也可能会逐渐成为全民性词汇,进入普通话。如今,变味儿的“勾兑”在各地报纸和网络上大量出现,说明其使用范围有扩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