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跟学生一起赏析《项链》,重点总是放在对路瓦栽夫人性格的分析上。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探究,我越来越清晰地体悟到,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莫泊桑对那个社会的本质有着敏锐深刻的认识。就像在其他优秀作品中一样,莫泊桑在小说的创作中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更甚于对她们的性格的关注。作品批判了当时法国社会对路瓦栽夫人这样的小人物的捉弄,揭示的是法国社会法则的无情:小人物別做美梦,有人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只会被现实碰个头破血流。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对文本中如此深刻的思想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从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关系的配置、大量的对比以及蕴藉的语言中,可以深切地体会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与对社会不公的愤愤不平。
小说采用的是“物线法”结构,即用“项链”作为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知项链。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苦寻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最后得知那项链原来是赝品。不仅如此,“项链”还勾连起小说中两位女性不同的命运,让读者在比照中去体悟作者的用意。
小说从一开始就提出了玛蒂尔德的“命运”的问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她因命运不济而心生梦想,又因梦想而命运更坏。随着四个情节的推进,玛蒂尔德的“命运”的几个阶段也展现出来:梦的来由一梦的酝酿一梦的精彩与破灭一梦的代价一梦的回味一梦的警醒。同时,作者还借项链连接起主人公和项链的主人佛来思节夫人。把这两人作为隐形伴侶,不仅显示了主人公的思想行为的社会依据,也从这两个人的命运的比照中昭示社会的不公。
梦的来由
现在使用的教材的文本的开头是“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就小说内部来看,这个“也”针对的是玛蒂尔德的朋友佛来恩节夫人。同时,作者还表示出这样几层意思:第一,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一样美丽动人;第二,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一样,有权利追求美丽,有权利要求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第三,提醒读者关注两人在这一事实与这一权利之间命运的巨大反差,关注女主人公与命运抗争的必然性以及突围必然失败的命运,思考社会。作者的不平溢于言表。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路瓦栽夫人的心理,以及她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物质和精神生活在路瓦栽夫人心中是那样的真切,绝对不是想象中的,而是曾经看到过和听到过的。也许,这就是她曾经的教会女校的同学、一个有钱的女朋友——佛来思节夫人正过着的生活。她有比较,佛来思节夫人是她最切近的可资参照的对象。小说作者其实就是拿二人作为隐形伴侣,以供读者用于理解路瓦栽夫人为何对现实世界与梦想世界有那样的心态。小说揭示了路瓦栽夫人的心理逻辑:“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但是,作者用女主人公的追求和心理逻辑,折射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上流社会富豪奢华,等级观念壁垒森严,下层社会生活痛苦,看不到改变的希望,社会极不平等,而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年轻漂亮的女性只有用姿色作为资本或赌注,去改变生活,找到前途。
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卑微的地位、寒酸的家境与梦想之间的天渊之别,昭示了路瓦栽夫人梦想的遥不可及。
梦的酝酿
其实,不满于自己的现实生活,渴望改变,希图过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岂止一个路瓦栽夫人?社会风气的裹胁造成的巨大的旋涡让路瓦栽夫人也不能不沉沦。“大家都希望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的请柬,居然让路瓦栽夫人得到了,这会给她带来什么呢?路瓦栽夫人能借此一役打开人生的另一条通道,走上与她的女友相似的人生轨迹吗?当时的社会可能眷顾这个仅仅有着“美丽动人”面貌的女人吗?
在路瓦栽夫人为准备夜会的饰物,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首饰时,小说对这一对伴侣做了鲜明的比较。佛来思节夫人盛首饰的大匣子中五光十色,由此便可想见她的富有。两人地位不同,心态不同:一个求人,而一个被人求;两人地位不同:见识不同:一个穷到不能辨别项链真假,而另一个则富足到有足够的信心不必穿真金戴真银就走向任何一个社交场所。正所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整天守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的路瓦栽夫人,怎能设想那么富有的佛来思节夫人竟然会戴着假项链出门?而佛来思节夫人也绝对不能设想玛蒂尔德会对首饰如此浅陋无知、对上流社会的生活如此浅陋无知,也绝对不能了解和理解玛蒂尔德会为一挂项链而那样苦闷,更不会想到要向玛蒂尔德解释自己有足够自信的气度因而并不必每件首饰都得买真的,她无须像玛蒂尔德那样用一挂真项链在其他的阔太太面前掩饰事实的“穷酸”。所以,这挂项链的重要性对于这一对伴侶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却可以窥见两人生命轨迹的过往与未来。
梦的精彩与破灭
路瓦栽夫人在夜会上取得了令她自己眩晕的成功。但这个成功预示了什么呢?这个人想挣脱命运的安排,想循着另一条人生轨迹走下去的企图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我们看到,虽然舞会上路瓦栽夫人成了最光芒耀眼的主角,但她不过是一双无形的大手中的活蹦乱跳的无线傀儡。这双大手就是当时法国社会对“漂亮、高雅、迷人”女性的追捧,对风雅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对小人物的戏弄与拒绝。小人物想要实现自己的不切实际的梦想,只能是自取其辱。小人物的弱小使得他们对社会给自己安排的地位只能是俯首帖耳,否则就会带来更大的灾难。路瓦栽夫人在经历了无数个向往而无果的曰日夜夜后,终于享受到这种追捧给她带来的荣耀,短暂然而高度的迷乱挤压了她对于平日生活的正常感觉和处理能力,所以在重回平常生活的时候,她因为遭际的落差之大而惊慌失措,至于丢失项链就很自然了。于是,玛蒂尔德再次对命运进行抗争,来维护自己的诚信和尊严。
梦的代价与梦的回味
小说以充满悲悯的语调描写了路瓦栽夫妇在丢失项链以后的惶恐与愁苦。这次突围不仅没有跳出原有生活,反而让自己陷进了更加痛苦的深渊。尽管他们物质上一无所有,但他们仍有顽强的自尊,并且试图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这种自尊。这就是这对夫妇拼命也要归还项链的原因。当路瓦栽夫人归还项链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已经非常无助的路瓦栽夫人是怎样的惶恐,唯恐自己最后的一点所有也被剥夺掉。佛来思节夫人的并不十分在意的不满与路瓦栽夫人的惊恐,显示了这一对女校同学的命运是多么不一样。小说不仅描写了路瓦栽夫人的苦痛,也显示了略瓦栽夫人的不同寻常的意志和品质。在苦痛的生活中,回忆当年的夜会是对她的唯一的安
慰。作者叹息道:“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感慨的是一点也经不起波折的略瓦栽夫人等小人物的遭遇,表现了对这些企图改变命运却往往失利的人们的同情。
梦的警醒
小说的结尾不仅交代了这挂项链的真伪,而且再一次对这一对伴侣进行了命运的比较:当年那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已经完全变为一个“平民妇人”,走上了另一条人生轨迹,以至于佛来思节夫人“竟一点也不认识她了”;而佛来思节夫人“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她依旧从容安详地沿着她的人生轨迹款款而行。作者用似乎平静的语气反复强调“依旧”,却在诉说着两人生活常态的迴异。不过,这个“平民妇人”心底里依然顽强地保留着一点关于青春的美丽记忆。然而,生活是迟早要让人懂得现实的真谛的。佛来思节夫人真诚地说出了真相,正是这种真诚,告诉玛蒂尔德,当年在夜会上她风光无限,然而戴的只是一挂“至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她想避免“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的“难堪”,然而后来多年让她咀嚼回味的“成功”也只不过是由一挂“假”项链支撑起来的,她始终都未能逃脱在人跟前显露“穷酸”的难堪命运。她的人生突围不仅是失败的,而且她原先自认为其中曾有的精彩片段也完全褪去了光彩。
玛蒂尔德被牵引着把别人的戏当做了自己真实的生活,并把自己当做了其中的主角,一厢情愿,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吃足了苦头;最后还是由佛来思节夫人将其唤醒,告知那只是玛蒂尔德的一场梦,生活中的她只配看戏。现实不仅剥夺了她追求上流社会的权利,而且剥夺了她仅有的一点关于青春的美丽记忆,而这些记忆是她在苦难生活中聊以慰藉的。看似无情的结局设置,好像是作者对这个还怀着美好回忆的女主人公不依不饶,其实正是这样的结局彻底揭示了社会法则的无情,从而更加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不幸命运的同情。
如果我们只是关注到作者对女主人公性格的刻画,那么我们就会理解为作者在对玛蒂尔德做阶级责备和道德批判,或借女主人公的性格来批判当时的法国社会崇尚奢华的风气;但是当我们把注意的焦点转到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上时,我们会发现作者实际给我们讲了一个法国社会里的小人物执著寻梦,结果被梦撞得头破血流的故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不带着价值批判的有色眼镜,而是静心走进小说的话,你会感觉到总有一双无形的手自始至终在剥夺着这个小人物的权利,这双无形的手就是当时的法国社会。与女友相比,玛蒂尔德差什么呢?不就是因为她生在小职员的家里,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法子嫁给“一个有钱的体面人”,却又朝思暮想地要做“佛来思节夫人”的生活之梦吗?如果我们只是站在道德批判的立场来评判女主人公并自以为洞悉了作者的意图而窃喜的话,我恐怕我们真的要应验了俄国作家果戈理讽刺喜剧中的一句话:“你们笑什么!笑你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