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8期 ID: 138684

[ 赵春辉 文选 ]   

贾雨村性格“三段论”

◇ 赵春辉

  2010年第1期《语文建设》上发有张庆民先生的《“葫芦案”与贾雨村的蜕变》一文,其中关于“贾雨村胡乱判案这一情节,一方面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腐败,另一方面则突显出封建官僚体制对读书入灵魂的戕害”的结论性观点,笔者与张先生是一致的。然而张先生关于“这一情节标志着贾雨村的彻底的堕落与良知的最终泯灭”的观点,笔者以为从《红楼梦》全书来看,结论下得过早、过急,剖析贾雨村蜕变的原因、过程尚须补论。
  百年红学研究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新的观点,若非经过反复的论证,是不会得到公认的。鉴于此,笔者特写下这篇关于贾雨村性格发展变化的“三段论”。
  
  1 初次为官,知情重义
  
  夏麟书、关四平两位先生曾评价贾雨村:“在初次为官时,是一有情重义,知恩图报之人。” 此论不失为公允。贾雨村本是一个穷儒,即一个贫穷的读书入,寄居在葫芦庙内,衣食无着,不得不卖文糊口。这种情境下,他仍一心向学,求取功名,可算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读书人吧。也可算是逆境中成才的榜样吧!我这样说,真不知会招来多少人的诟病。我觉得在那个时代,读书人参加科考,是再正常不过了,不能因为参加科考,求取功名,就说其人格低下,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我们知道,贾雨村原来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一身一口”。所以其读书的动机与出发点就不难理解了。故而其诗曰:“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其联曰:“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恰在此时,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在贾雨村的生活中、感情里,一个是大有隐士之风的甄士隐,一个是出身卑贱的娇杏。甄士隐主动拉了身处困顿之中的贾雨村一把,即赠五十两纹银和两套冬衣,助其进京赶考;而娇杏则不过是回头看了身处落寞之中的贾雨村两眼,娇杏虽属无意,然心中也谓之“必非久困之人”,果然贾雨村心中不仅颇为受用,而且引为风尘中知己。这两个人应该说都给了逆境中的贾雨村以温暖与力量,如果说一个是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那么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
  论贾雨村,只看贫困之时还不全面,还应该看他发达荣显之时。下面我们看看贾雨村考中进士,到苏州为官后,对于甄家,都做了哪些事情:
  一是迎娶娇杏。
  封建士子有两大愿望,一日功名,二日爱情。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也不例外。贾雨村考中进士,并升任知府,可谓志得意满。然而他心中并没有忘怀风尘中的知己——娇杏,这从他一见到娇杏便“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可知。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嫌弃娇杏出身低微,在夫人亡故后,将其扶正。无论是在爱情上还是婚姻上,这都是不同凡响的。
  二是周济甄家。
  面对贾雨村的困顿窘迫,甄士隐主动乐施,令人感佩;面对甄士隐的厚重资助,贾雨村受礼不拘,“令人爽快”。于此,可以看出,甄士隐与贾雨村的交情,无论如何是真诚感人的,甚至也是不同于流俗的。贾雨村升任知府,得知甄家情形后,先是“伤感叹息了一回”,随后便派人送去“两封银子、四匹绸缎”进行周济。
  三是答应务必探访英莲回来(此事未果,下文论之)。
  统观这一阶段的贾雨村,身虽贫困,然不堕其志;显达时,不忘记贫贱时的恩人,更不忘记所谓的“风尘知己”,因此,笔者以为,初次为宫时期的贾雨村,称得上一个知情重义主人。
  
  2
  应天断案,堕落之由
  
  张庆民先生以为,贾雨村蜕变,“其导火线当是被参、革职一事”;应天断案,表现出贾雨村的“彻底的堕落与良知的最终泯灭”。那么,贾雨村经历革职后,其性格、品行真的就发生了逆转而集众恶于一身了吗?予谓不然,让我们看看贾雨村再次为官的表现吧。
  贾雨村再次为官,按常理,应该窥见了一些官场的“门道”,因为毕竟在此中跌过跟头,吃过苦头。然而他似乎并没有从中吸取更多的教训。在薛冯之案的初断中,贾雨村听完冯家的讼词后,马上派入抓捕薛蟠归案,并大骂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后面门子提到的那著名的护官符,而贾雨村此时竟丝毫不知,由此可知,贾雨村并没有真正熟谙所谓的官场之道,甚至还有点“稚嫩”。他与《儒林外史》中的王惠。简直无法相比。王惠到江西为官时,一到任就问前任蘧太守之子: 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什么通融?”这里所说的“词讼”不就是指断案吗?而贾雨村直到门子将该案的来龙去脉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背景讲清后,才知晓其中一二,方“低了半日头”,长久沉吟不语,不得不重新思索此案。
  其实,薛蟠为争买英莲而打死冯渊,此案并不难断。但是薛家与贾家联络有亲,这事就难办了。因为大家知道,贾雨村这次“夤缘复旧职”,就是靠了贾家的势力,即便贾家于己无恩,也不敢轻易得罪。同时,这案中还有一案,就是英莲被拐之事,联系前面应该知道,贾雨村受恩于甄家,并答应甄家娘子寻找英莲。拐子当然容易处理,但是恩人之女英莲怎么办?若将其送回,固是知恩守信,但也必然得罪薛家与贾家。这错综复杂的关系,着实考验着贾雨村的人性与人品,经过一番善与恶的交锋、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贾雨村做出了“恶”的决定。决心攀附权贵,靠向贾府这棵大树,于是就有了与此案初断完全不同的断案之法。即“徇情枉法,胡乱断案”。
  应该说,贾雨村在门子的“启蒙”之下,通过应天断案,才真正了解了为官之道,即交结权贵,投机钻营,而他一旦懂得了此中奥秘,思想品格的堕落也就由此开始了。因此,结案之后贾雨村“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向贾政、王子腾讨还人情,以征得其欢心。
  贾雨村的应天断案只能忘恩于甄府,讨好于贾府,不仅是枉法以徇私情,更是把生命当成儿戏,然而换来的却是官运亨通,这完全是封建官场使然。同时也预示着,他将来要做出忘恩于贾府,去讨好更大的主子的丧尽天良的事来。
  
  3 诬夺石扇,堕落之极
  
  贾雨村应天断案,固已含有欺压良善的成分,然而冯渊也毕竟还是一个能买得起英莲的小乡绅之子,而诬夺石呆子扇一案则完全不同了。
  诬夺石呆子扇一案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是借平儿与宝钗对话写出的。可能大家不熟悉该案。现邊录于下:
  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 二爷好客易烦了 多少情,见丁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糜庇、王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采告诉了老爷 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 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 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 他只是不卖,只说:“要局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艾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 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了气,说二爷拿话堵老爷,因此这是第一件大的 这儿日还有几件小的,我也记不清,所以都凑在一处,就打起未了也没拉倒用板子棍子,就站着,不知拿什么混打了一顿,脸上打破了两处 我们听见姨太大这里有一种丸药,上棒疮的,姑娘快寻一九子给我”宝抆听了,忙命莺儿去要了一九泉与平儿
  通过平儿的叙述,我们知道,石呆子,是一个赤贫,“穷得连饭也没得吃”,然而贾雨村为了讨好贾府,讨好“现袭一等将军”的皇亲国戚贾赦,竟公然诬他拖欠官银,要他折变家产来赔补,导致他“自尽”(第一○七回)。贾雨村轻轻巧巧得了扇子,“作了官价”,恭恭敬敬“送了来”。在这个案子中,贾雨村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一个流氓的行径,野蛮而无耻;他巧取豪夺、欺压良善,为了讨好上司、攀附权贵,不顾百姓死活。怪不得平儿开口便大骂他为“饿不死的野杂种”,“没天理”;就连平日里拈花惹草的贾琏也觉得此事欺人太甚,认为:“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以致嘱咐家人“宁可疏远着他好”(第七十二回)。
  此时的贾雨村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近十年,十年中,类似石呆子案的事,不知有多少。封建官场十年的熏染,贾雨村终于学会了如何讨好上司、攀附权贵和投机钻营,他已由一个初次为官知情重义的人彻底沦为一个自甘堕落、无耻下流的流氓与无赖了。
  如果说应天断案,是贾雨村的堕落之由,那么诬夺石呆子扇则是贾雨村的堕落之极,是他的“无耻之耻”,真正表现出“彻底的堕落与良知的最终泯灭”。
  一个人,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与演化,既有历史的连续性,也有发展的阶断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曹雪芹塑造的贾雨村也是如此:身处逆境,不堕其志;初次为宫,知情重义。而再次为宫,从应天断案到诬夺石呆子扇,其堕落速度是如此之快,堕落程度是如此之极,可以说这是“一个由正直读书人中举人仕而逐渐演化为丑恶封建官僚的典型人物”。那么这一典型的意义何在呢?
  贾雨村攀附权贵,升为应天府尹;胡乱断案,保住了官位;诬夺石呆子扇,讨好权贵,不久即补授为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第五十三回),后又迁为京兆府尹兼营管税务(第一○三回)。一面是人格越来越堕落,另一面是官职越来越大,这不就深刻讽刺与批判了封建官场的黑暗与封建制度的腐朽吗?此其一。
  贾宝玉是反对封建科举的,他认为,在封建科举下,“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人,只要一读书,就变成“禄蠢”了;只要一做官,就成了“国贼”了。而贾雨村的人生堕落史,正好是贾宝玉这一理论的有力证明。此其二。
  封建科举这一条荣身的大道上,走来的知识分子一个个戴着贾雨村的面具,狠毒而奸诈,而真正的精英是诞生不来的。贾雨村们的堕落,正启示着我们去走一条异路,去思索未来,而不是悲伤地缅怀过去,这从而也就使《红楼梦》一书具有了启蒙的思想——人何以成为人。此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