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8期 ID: 138672

  

试谈“一表人才”中的“一”

◇ 李 晰

  收有成语“一表人才”的辞书,均未对其中的“一”作出专门的解释和说明。这或许是为了简洁明了,或许是出于其他考虑。但在语文教学中,面对“求甚解”的学生,此“一”作何解释,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笔者认为,该成语中的“一”是个音近替代字,其本字是“仪”,“一表人才”即“仪表人才”,“仪表”指“人的外表”,“人才”指“人的容貌”。古人将“仪表”“人才”两个近义词并列使用,目的应该是强调某人的容貌、风度出众。除了“一表人才”,现代汉语中以“一表”开头的成语还有“一表人物”“一表非凡”“一表非俗”等。这些成语中的“一”都是音近替代字,本字都应该是“仪”。
  要证明“一”是“仪”的音近替代字,需要解答三个问题。
  
  一 “一”与“仪”的读音是否接近
  
  语音在不断发展。确定两个字语音上的关系,首先要明确以哪个时代的语音为准。此外,还要考虑方言问题。古代汉语方言复杂,在甲方言读音接近的字,在乙方言可能差得很远。
  从检索到的语料看,“一表人才”及与其意义相近的“一表人物”“一表非俗”最早出现在元代的话本和戏曲中。元代话本、杂剧主要使用当时的北方通行语进行创作,而元代北方通行语的音系面貌可以根据《中原音韵》求得。那么,在当时的北方通行语中,“一”与“仪”读音是否接近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看一下两字的中古音:“一”的中古音为影母质韵开口四等入声,“仪”的中古音为疑母支韵开口三等平声。两字声、韵、调都不一样,中古读音区别显著。但到了元代的北方通行语,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中原音韵》,中古疑母基本上归入了影母,中古支韵、质韵合并成了一个韵,中古影母入声归入了上声,中古疑母平声归入了阳平。也就是说,在元代的北方通行语中,“一”和“仪”除了声调外,声母和韵母的区别已经消失,它们的读音已经非常接近,已经具备了发生音近替代的条件和可能。
  
  二、“一”对“仪”的替代,是否有充足的文献证据
  
  “一”与“仪”的读音接近,只能说明“一”有替代“仪”的可能,而要证明这种替代确实发生过,还需要有充分的文献证据。笔者推测,如果“一表人才”等成语是“一”对“仪”音近替代后产生的书写形式,那么,在元代及以后的通俗文学中应该也有“仪表人才”“仪表非凡”“仪表非俗”等形式。因为音近替代产生的新形式在使用上并不具备强制性,而且新形式完全取代旧形式也需要一个过程。新旧形式很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存着。下文以对举的方式列出元代后通俗文学中“仪表xx”和“一表xx”的用例。
  “仪表人材(才)”和“一表人材(才)”例:
  (1)一面走,一面早瞥见那水溶坐在轿內,好个似表人材。《红楼梦》)
  (2)今日虽然落薄,看他一表人材,又会写,又会算,招得这般女婿,须不辱了门面。(明《今古奇现》)
  “仪表非凡”和“一表非凡”例:
  (3)权观玄德仪表非凡,心中有畏惧之意。(《三国演义》)
  (4)适才有东土大唐差来拜佛取经的一个和尚,倒换关文,却一表非凡。(《西游记》)
  “仪表非俗”和“一表非俗”例:
  (5)云长在城上谓之曰:“公似表非俗,何故失身于贼?”(《三国演义》)
  (6)别位小姐都在门背后缝里张着,看见拜住一表非俗,个个称羡。(《初刻拍案惊奇》)
  “仪表非常”和“一表非常”例:
  (7)今年正月间,正在门首闲步,看见相公在门首站立。仪表非常。(《初刻拍盎惊奇》)
  (8)家人一看,是一位儒流秀士打扮,俊品人物,一表非常。(《济公全传》)
  “仪表堂堂”和“一表堂堂”例:
  (9)李昆一看,不是殷龙,乃是个少年,约有二十多岁,生得仪表堂堂。(清《施公囊》)
  (10)弯弓能射虎,提剑可诛龙;一表堂堂神鬼怕,形容凛凛威风。(《水浒传》),
  上面的例子中,除“一表非常”外,“一表人才”“一表非凡”“一表非俗”“仪表堂堂”均是成语,在明清通俗文学中均可以找到与它们相应的“仪表xx”或“一表xx”形式,这种现象应该不是巧合。它不但说明“一”是“仪”的音近替代字,而且也说明“一表xx”替代“仪表xx”是逐渐完成的,它们有过一个共存的阶段。
  
  三 元代人为什么要用“一”来替代“仪”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音近替代字能够方便话本、剧本的刻写和誊抄。元代说唱艺术繁荣,话本、剧本的刻写、誊抄工作应该十分频繁。刻写、誊抄者为了省时省力,用笔画较少的音近字代替笔画较多的字,如在“仪表人才”中,用“一”来代替“仪”(元代的形体当为“儀”),的确不失为一个可行且方便的选择。艺人们阅读底本时,如遇到音近替代字,可以通过其提供的语音线索和上下文语境还原出本字,从而读懂底本。对艺人们来说,关注的重点应是说唱的技巧和表演的效果,少数音近替代字的存在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一表人才”这种书写形式产生后,因其刻写、誊抄方便,逐渐在通俗文学中流行起来。经过一段时间与“仪表人才”并存竞争,最终占据了优势。此外,“一表人才”的成语化也对这种书写形式起到了强化作用。成语对自身用字具有保护作用,“一表人才”一旦成为成语的标准书写形式,想要再恢复到“仪表人才”,就不太可能了。这大概是现代汉语中只有“一表人才”,而绝少见到“仪表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