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较多的关注与研究。长三角语文论坛分别以“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实用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为主题进行过四次广泛而深入的探讨。2011年的语文教育论著评析中我们曾评析过两篇相关论文,对2012年论著的评析,我们继续关注该话题,评析三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以期使读者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本年度所选择的三篇论文,一篇是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系统总结,两篇是新领域的开拓。
一、在关系中确定散文教学内容
【评析文章】明学圣:《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四个着力点——以<荷塘月色>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5期。
【原文提要】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是处理好四组关系,找准四个着力点。一是处理好文类共性与文本个性的关系,在文本个性上着力;二是处理好事实与情感的关系,在情感上着力;三是处理好文本内与外的关系,在文本内着力;四是处理好体式与学情的关系,在两者的交集点上着力。上面四组关系所涉及的八个方面的内容,大多可以进入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视野,但是以权威的文本解读和科学的学情调查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作者独具质感的精致语言的分析,领略文本特定的意境,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情思,才是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最佳路径。
散文是语文教材中占有大比重的文类,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是较早提出的。王荣生教授等在此用力颇多,提出了很多富有见地的观点。2011年,王教授还发表了《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2期)等文章,这些研究进一步推进了散文教学内容确定问题的解决。明学圣的论文在吸收他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关系思维对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做了具有新意的探讨,对教师合理地确定散文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不足是文类共性讲得多,而个性把握不足。所以,出现了学习很多文章却只掌握了某一文类的一些共同特征的情况。相比较而言,文类共性易于掌握,文本个性不易把握。之所以需要学习一篇篇的文章,恰恰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到之处,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如果不能把握文本个性,用文类共性来代替或淹没文本个性,那么教学就会出现虽然学了很多文章却感到只是反复在学习相同的知识点。只有把握了文本个性,才能从一篇篇文本中学习到其独到的内容,才能每学习一篇文章都有新的收获。因此,本文强调指出在文本个性上着力是很有道理的。
散文是抒发个人情思的文类,是作者抒发自己对事物看法、态度、情感的文类。散文中会写到一些事实,即人、事、物、景,但写事实不是目的,通过它们表达出作者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写作的意旨所在。因此,散文阅读与散文教学的落脚点不应落到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景上,而应该关注背后的书写者即作者对它们的态度、看法、情感等,即作者的意旨。本文提出处理好事实与情感的关系,在情感上着力,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用“情感”一词,似太狭窄,因为散文里除了情感,还有态度,还有看法等,因此,可以考虑换用其他的具有更宽广内涵的词语来表述,比如用“意旨”来指代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等。
文本的“内”是指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客观存在的文本,以及这种文本的“思想和艺术”。文本的“外”是指离开这个客观存在的文本向前追溯(如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背景等)与向后迁移(对作者思绪所作的引申延展等)。文本教学可能需要文本“外”的内容来帮助、支援,但绝不能太借助于文本“外”的内容,如果太借助文本“外”的内容就会冷落文本“内”的内容,导致舍本而逐末。文本阅读与教学,应该以文本“内”的内容为主,“让文本自己出来说话”,而不是让与其相关者出来发言。即使需要文本“外”的内容来声援,也应该尽量从文本“内”来挖掘。很多文本“外”的内容会在文本“内”有所体现、有所隐含。这种挖掘的过程,也是很好的进入文本的过程。所以,多在文本“内”着力是十分必要的。
文本体式决定了教学内容可供选择的范围。同样,学情也是决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太容易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内容,不需要教;太难的、即使教了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不能教。适应学情的内容应该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内容。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既需要看文本体式能够提供哪些可供教学的内容,也需要看学情能够接受哪些内容。这就需要在文本体式与学情的交融中选择并确定教学内容。
本文从四组关系入手谈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有助于帮助读者看清问题,理清关系,回归到正确的散文教学确定的思路上来,也有助于教学思路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思想指导价值和教学实践意义。
二、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
【评析文章】郑桂华:《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诗歌教学教什么,首先应该从诗歌产生的源头开始梳理。诗歌的主要特征是:情感体验、形象思维、节奏韵律、语言精致。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价值最大,这也是诗歌阅读教学需要着力的两个方面。诗歌理论和知识是为阅读作品服务的,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诗作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诗歌阅读却面临着一些尴尬,学生不太喜欢阅读诗歌。这与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关,也与教学内容确定上的不当有关。如何确定恰当的、适宜的诗歌教学内容,成为诗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教学内容确定性的探讨中,散文、文学作品、实用文等已有过较多的研究,而对诗歌教学内容的探讨却还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桂华博士对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确定关键点的探讨,无疑对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是显著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
一、在关系中确定散文教学内容
【评析文章】明学圣:《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四个着力点——以<荷塘月色>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2年第5期。
【原文提要】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是处理好四组关系,找准四个着力点。一是处理好文类共性与文本个性的关系,在文本个性上着力;二是处理好事实与情感的关系,在情感上着力;三是处理好文本内与外的关系,在文本内着力;四是处理好体式与学情的关系,在两者的交集点上着力。上面四组关系所涉及的八个方面的内容,大多可以进入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视野,但是以权威的文本解读和科学的学情调查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作者独具质感的精致语言的分析,领略文本特定的意境,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情思,才是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最佳路径。
散文是语文教材中占有大比重的文类,对学生的影响也较大,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是较早提出的。王荣生教授等在此用力颇多,提出了很多富有见地的观点。2011年,王教授还发表了《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2期)等文章,这些研究进一步推进了散文教学内容确定问题的解决。明学圣的论文在吸收他人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关系思维对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做了具有新意的探讨,对教师合理地确定散文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以往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不足是文类共性讲得多,而个性把握不足。所以,出现了学习很多文章却只掌握了某一文类的一些共同特征的情况。相比较而言,文类共性易于掌握,文本个性不易把握。之所以需要学习一篇篇的文章,恰恰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到之处,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如果不能把握文本个性,用文类共性来代替或淹没文本个性,那么教学就会出现虽然学了很多文章却感到只是反复在学习相同的知识点。只有把握了文本个性,才能从一篇篇文本中学习到其独到的内容,才能每学习一篇文章都有新的收获。因此,本文强调指出在文本个性上着力是很有道理的。
散文是抒发个人情思的文类,是作者抒发自己对事物看法、态度、情感的文类。散文中会写到一些事实,即人、事、物、景,但写事实不是目的,通过它们表达出作者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写作的意旨所在。因此,散文阅读与散文教学的落脚点不应落到作者所写的人、事、物、景上,而应该关注背后的书写者即作者对它们的态度、看法、情感等,即作者的意旨。本文提出处理好事实与情感的关系,在情感上着力,在方向上是正确的。但用“情感”一词,似太狭窄,因为散文里除了情感,还有态度,还有看法等,因此,可以考虑换用其他的具有更宽广内涵的词语来表述,比如用“意旨”来指代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等。
文本的“内”是指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客观存在的文本,以及这种文本的“思想和艺术”。文本的“外”是指离开这个客观存在的文本向前追溯(如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背景等)与向后迁移(对作者思绪所作的引申延展等)。文本教学可能需要文本“外”的内容来帮助、支援,但绝不能太借助于文本“外”的内容,如果太借助文本“外”的内容就会冷落文本“内”的内容,导致舍本而逐末。文本阅读与教学,应该以文本“内”的内容为主,“让文本自己出来说话”,而不是让与其相关者出来发言。即使需要文本“外”的内容来声援,也应该尽量从文本“内”来挖掘。很多文本“外”的内容会在文本“内”有所体现、有所隐含。这种挖掘的过程,也是很好的进入文本的过程。所以,多在文本“内”着力是十分必要的。
文本体式决定了教学内容可供选择的范围。同样,学情也是决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太容易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内容,不需要教;太难的、即使教了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不能教。适应学情的内容应该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内容。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既需要看文本体式能够提供哪些可供教学的内容,也需要看学情能够接受哪些内容。这就需要在文本体式与学情的交融中选择并确定教学内容。
本文从四组关系入手谈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有助于帮助读者看清问题,理清关系,回归到正确的散文教学确定的思路上来,也有助于教学思路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思想指导价值和教学实践意义。
二、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
【评析文章】郑桂华:《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诗歌教学教什么,首先应该从诗歌产生的源头开始梳理。诗歌的主要特征是:情感体验、形象思维、节奏韵律、语言精致。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价值最大,这也是诗歌阅读教学需要着力的两个方面。诗歌理论和知识是为阅读作品服务的,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诗作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诗歌阅读却面临着一些尴尬,学生不太喜欢阅读诗歌。这与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关,也与教学内容确定上的不当有关。如何确定恰当的、适宜的诗歌教学内容,成为诗歌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教学内容确定性的探讨中,散文、文学作品、实用文等已有过较多的研究,而对诗歌教学内容的探讨却还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桂华博士对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确定关键点的探讨,无疑对诗歌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是显著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