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12月3日
地点:武汉市育才高中高二(六)班
师:这幅图画上的老人就是巴金,大家对巴金有所了解吗?(多媒体展示)
生1:巴金代表作是《家》。
生2:巴金好像活了一百多岁。
师: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巴金是位世纪老人。他一生历经沧桑,在“文革”中不仅饱受磨难,还经历了一场心灵风暴,人们称之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小狗包弟》,感受巴金,体会“中国良心”的内涵。
昨天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这篇文章。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课文,说说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浏览全文)
生:作者写了一个曾经养过的一只小狗包弟,在文革期间怕惹祸上身把小狗送走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想问问包弟是只怎样的狗?
生1:可爱,充满灵性。
师:非常可爱、伶俐的一只小狗。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一下?
生2:从包弟的行为动作可见它很爱主人。
师:对,包弟很喜欢主人,那么主人对它呢,喜欢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一只伶俐可爱的小狗,最终的遭遇是什么呢?
生(多数学生):被送上解剖台。
师: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伶俐可爱、颇受人们喜爱的小狗包弟最终却被送上解剖台的悲惨故事。
那么,读过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也就是读懂了什么?这个感受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也可以是对文章中的某一个词语或一句话的。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作者非常喜爱这只小狗,对把小狗送走这一事非常愧疚。在文章前面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和他的妻子非常疼爱这只狗。
生2:这篇文章,语言很朴实,作者正是用这种很平淡的语言,描写出了人和动物的真挚感情。文章结尾部分从人和动物的感情上升到人和人的感情。通过这篇文章对当时的人们表达了一种希望,希望人们活得真实。
师:很好,首先从写法上分析,巴金是朴实中见真情,接着讲出由狗及人的一种情感升华。还有没有?
生3: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狗对人是真诚忠实的,但是人却会因为自己的利益随时抛弃狗,可以看出人的无情。
师:这位同学看出人的无情,我们后面会对此做进一步的分析。
师:大家刚刚了解了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很多同学也谈了自身的感受。有的同学从写法上分析,有的同学从人性上分析,都说的很好。
那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疑惑呢?读起来有什么障碍、不太懂的地方?
生1:第十段最后一句话“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也变成了包弟?
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解剖自己,解剖自己是为了什么?
生2:第一段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若仅仅为了引出下文,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这么一大段文字呢?
师:不明白除了包弟外为何还要讲另一只小狗的故事。还有没有?
生3:为什么那些小孩要打要杀小狗?
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为何最应该喜爱动物的孩子们,在那时却要杀小狗,这是在一种怎样的社会环境中才会产生的特殊现象?
生4:为何巴金一听到小狗叫就会胆战心惊?
师:喔,为何小狗一叫巴金一家就会恐慌,这样一只小狗怎么会成为人们沉重的负担呢?
师:同学们刚刚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初读时也有些疑惑,现在老师将我们师生的疑惑结合起来,大家看主要是不是这样两个问题:
1、小狗为何会让作者一家人胆战心惊?
2、巴金为什么要解剖自己?
同学们如有其它的疑问,我们会在后面逐步解决。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请大家看看在文章中有没有答案。具体看看在文中的哪几段。
生:文章第七段中写道“听到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就害怕”。
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小狗一叫我就害怕?文章有没有直接写道?
生1:第八段,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状态。
师:什么叫做“半靠边”状态。
生:已经被剥夺了工作权利。
师:证明巴金自己已经很危险了,有可能自身不保了。
生2:包弟的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家里来。
师:自己处境很危险了,包弟又可能会把红卫兵引来。那么巴金是不是自愿把包弟送走的?
生:(齐)不是!
师:我们可以看出巴金送走包弟绝不是心甘情愿,而是出于“文革”的压力。那么“文革”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会让作者一家这么恐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另一只小狗的故事,也就是文章的第一段,请同学们齐读艺术家的遭遇,边读边圈出其中的动词。
(生齐读)
师:这段描写中用了哪些动词?
生:揪、说、批、斗、打、拖
师:这些动词,让你觉得“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特点?
生1:从侧面揭示了“文革”的恐怖,“文革”给人带来不安定的生活。
生2:可怕、暴力的社会。对人动不动就拳打脚踢。
生3:没有法制,如果真的有罪应送到公安局,而不是被一群人胡乱打斗,还拖着他游街示众。没有尊严,没有法制。
师:将人像物品一样拖着游街示众,人没有了脸面,更没有了尊严。其中有一个词“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证据,想说什么就是什么。
师:没有证据,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屈打成招。什么是“文革”,这就是“文革”。“文革”是这样的恐怖,但是又和这只小狗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看看包弟的来历。它有什么经历?
生:是日本种的。
生:曾经有过一个瑞典主人。
师:这样的经历有没有可能成为作者里通外国的罪证?
生:有。
师:大家现在可以理解一只小狗为何会把巴金一家弄得这么胆战心惊了吧!
(生纷纷点头)
师:刚刚有位同学问第一段在文中除了引子还有何作用。我们现在一起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还有介绍背景的用处。
师:归纳得很好,我们再看看,第一段的小狗,在人都抛弃艺术家时,它抛弃了艺术家没有?
生:没有,对艺术家不离不弃,以死追随。
师:可后面巴金对包弟呢?
生:一有危险就马上抛弃。
师:狗对人不离不弃,人却抛弃了狗,这是……
生:对比。
师:很好,所以第一段除了引子、介绍背景还有狗对人,人对狗之间的对比作用。(指着开始提问题的学生,问)这位同学明白第一段的作用了吗?
生:(点头)
师:我们理解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下面一个问题。“巴金为什么要解剖自己?”我们刚刚分析了“文革”是那样一个政治高压、让人恐怖的时代,那么大家能不能理解或原谅巴金送走包弟的行为。
生:能。
师:我想巴金如果自己也能原谅自己的行为的话,他就会这么写:“亲爱的包弟啊!我虽然对你爱之深,但谁叫你生活在这样一个是非不分的年代,你既是“抄四旧”的对象,又有“里通外国”的嫌疑,我只能把你送走,我对你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这样我的良心才能安宁。”巴金是不是这么写的?
生:不是。
师:不是,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巴金是怎么写的。
(生齐读第十段)
师:那么“巴金为什么要解剖自己?”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讨论得很热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巴金解剖自己到底解剖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解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