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阅读教学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不感兴趣。我认为问题就在于阅读教学不能带领学生驰骋想象,不能给学生独立的想象空间,学生被挡在了经典文本的神秘庙堂之外。文学阅读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活动,文学文本为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意义空间,这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借助想象力去理解抽象的文字符号背后的意义。如果没有想象力的参与,文学阅读只是面对一堆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对读者毫无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无情地夺走了学生与文本亲近的权利,更谈不上想象。想象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求读者带着想象力去阅读;要求教师和学生借助想象力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头脑中的感性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填补文本的空白,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
一、想象阅读教学的界定
《文心雕龙·神思》有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①这里的思即想象,是说写作要靠想象的参与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写出好文章。作家通过想象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的意义世界,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当然也要跟随作者的思想,想象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西方接受主义认为,文本存在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这种文本的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造成读者阐释的多样性。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像数学定理那样固定不变,文学作品的解读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阐释,这些多样性的阐释的集合形成了文本的意义集合。因此,文学阅读活动必须要有想象力的参与,没有想象力就不能称作阅读。阅读教学也必须借助想象,使教师和学生在想象力的伴随下轻松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
(一)想象阅读教学的内涵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之一,人天生就会想象。在心理学界,对“想象”是这样界定的:“想象(imagination)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阅读活动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活动,想象力在阅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读者和作者之间以抽象的语言符号为中介进行思想和心灵的交流。作者通过想象把语言文字排列成有一定意义的文本,通过文本传达某种思想;读者则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大脑中的感性形象,把作者赋予文本的意义内化成自己的经验。此时的文本已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被情感化、理性化了的审美经验,这时的文本被称为“作品”。
想象阅读即有想象力参与的阅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生活经验、个人修养及情感体验等来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想象阅读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读者借助想象力,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不断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在头脑中生成文本的过程,此时的文本已不是原有的文本,而是经过读者加工的文本。通过文本的阅读,读者实现了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的重构。在阅读教学中更需要想象力的参与,教师和学生同样作为读者与文本接触,在教学过程中双方更需要借助想象力来促进互相理解、互相交流。想象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即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通过自主的想象,调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个人修养以及情感体验等,补充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
想象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完全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不能使学生自由、自主地体会文本的意境,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解,只须接受教师的解读,无需想象力的参与。而想象阅读教学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和教师同等的读者,有与教师同等的分析解读文本的权利。教师作为一个比学生更早接触文本的读者,有义务引导学生想象文本的意境,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但是教师没有权利代替学生阅读,教师的解读只是学生的参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例如,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创设文本中的意境等等,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文本情境。
(二)想象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想象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文艺学、文学阅读学等理论,结合现代阅读观念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既丰富了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又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想象阅读教学力图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沉闷、死板的局面,借助想象力增添语文课堂的活力,使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起来,从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关于想象力的培养一直是个短板。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想象,以标准的解读掩盖学生的异议,使学生的思想整齐划一,学生不必自己再动脑想问题,这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体会不到文学阅读的乐趣,头脑中除了教师给的标准解读,全是一片空白。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的只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全班同学都整齐划一地服从教师的解读,没有自己思考的意识。而想象阅读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辅助作用,学生是有独特经验的个体,完全有能力自己理解文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做的就是引导——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文本的意义世界,引导学生表达情感。教师的解读可以与学生分享,但不能强加于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能亲自解读文本了。
有位教师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作家,而是培养合格的读者。”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缺乏想象力,文学阅读就不会顺畅。想象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文本的意义空白,善于引导学生填补文本的意义空白,从而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文本的意义世界,让学生把握住阅读的关键,学会发现作者的意图,发现空白处的美妙,敢于想象文本的意义,实现学生充满个性的解读。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建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接近文本、解读文本,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想象的意识和能力。想象阅读教学将会对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二、想象阅读教学的方式
想象阅读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的不同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不同的文本意境。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阅读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读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在适当的时机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平等交流、体验文本意境、发现文本的美,从而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同时完成自己知识框架和精神世界的重构。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某种情境,还要为学生的想象铺路架桥,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一定的境界,但不能牵引学生的解读。
(一)诵读式想象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动听的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动听的音符,多个文字组成的文本就是一篇美妙的乐章。这么美妙的天地怎样才能被我们发现呢?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都是以诵读为主,教师带领学生诵读文本,在诵读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自主地进入文本意境。今天的阅读教学也应该借鉴古人的诵读法教学。在诵读中,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与文本交流对话,想象文本的意境,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散文、诗歌,他们的语调婉转动听、意境优美,只需通过诵读便能进入文本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