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其基本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由于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既符合从言语入手的阅读规律,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务实有效,又易于操作的特性,因而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那么阅读教学应该怎样切入文本、精细阅读呢?著名特级教师邓彤先生认为应该“把握几个切入角度,读出滋味”,他把切入角度概括为“四一律”,即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受此启发,笔者认为阅读文本首先应找准切入点,从语句的细微处入手,始终关注语言的品读,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正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徜徉在语言之途”。下面笔者以教学文学作品为例,从操作层面谈谈自己是如何切入文本、细读精析的。
一、于词句的反常处探因
文学作品的语言,除诗词曲外,大多是常式语句,这符合书面语言表达的要求和表达习惯。但在特殊情况下,由于表达的需要,在对作品人物的语言描写或表达作者特殊情感时,往往运用一些语序、措辞或句子长短方面有明显变化词句。所以在阅读作品时遇到“反常”的语句,就应特别关注,细心揣摩,探究其“反常”的原因,这样的阅读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于语序的反常处探因
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1)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2)“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3)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例(1)中的“怎么了,你?”是一个变式句,常式句应该是:你怎么了?这里就应该探究一下水生嫂为什么要先说“怎么了”,再说“你”呢?学生联系上文,不难悟出这里句序的变化是为了突出问话中的“怎么了”,表达了水生嫂急切想知道丈夫“笑得不像平常”的原因,准确反映了人物急迫而关切的心情。而常式句“你怎么了?”就没有这种效果。
例(2)两处画线句是常式句,例(3)的画线句则是变式句。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也是同一个人说的,为什么前后的语序不同了呢?四婶的断喝有什么作用呢?联系上文,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得出答案:
例(2)是先称呼,后制止;例(3)是先制止,后称呼,且语气更强烈,声音更大,表现出四婶生怕祥林嫂沾了祭品及祭祀器物的边。这无异在说,伤风败俗的,不干不净,靠边站吧!“不干不净的东西,祖宗是不吃的”。四婶的断喝反映了她浓重的封建意识,强化了祥林嫂的严酷生存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祥林嫂想做正常人的幻想彻底破灭,同时还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的本质。
2.于措辞的反常处探因
《林黛玉进贾府》中两段黛玉回答关于读书的事,前后答话的措辞有很大的不同。
(1)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2)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前后两处画线的句子回答的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措辞会有变化呢?反映了林黛玉怎样的心理呢?细心揣摩便会发现,措辞改变和贾母回答贾府姊妹读什么书的措辞有关。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黛玉初来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3.于长短的反常处探因
先看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两个长句:
(1)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
(2)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正常情况下,这两个句子还应该添加一些标点,可这两句则不然,句子颇长,停顿很少,使读者不得不一口气读完。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在教学时,笔者先请学生自由朗读长句,读后说说这么长的句子应怎么读?读时有怎样的感觉?然后再探讨这样表达的好处。
学生的体验有:一、读这样的长句节奏要快,要一气呵成,否则就达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效果。二、读时在气息上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在视觉上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好像这个雨这也有,那也有,到处都有;这也下,那也下,下个不停。
这样表达的好处是:既是表现雨无处不在,更是表现作者切切的思乡之情。无论从视觉上、听觉上,还是从心理上都给人很强的冲击力。
再来看出自同一篇文章中的一例短句: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杏花。春雨。江南。”在原词的句子中是没有断开的,因为它们原本是一组意象,共同表现了江南水乡春天的美好意境。而余光中不仅断开,而且是用句号断开,变为三个极短的独词句,为什么这样断呢?这样表达有怎样的效果呢?
笔者指导学生从语义、语气、情感和意图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达成以下共识:从语义上看,为了强调每一个词,一词一顿,强化每一个意象;从语气和情感上看,用来舒缓语气,表达对汉字以及对家乡的深深地眷恋;从意图上看,为了加深读者对每个方块字的印象,说明作者对祖国的方块字情有独钟,认为它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寄托,这正是祖国传统文化长期浸润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作者心中始终热爱传统文化的情结。
二、于文本的细微处探微
王尚文教授认为,文本细读,应该学会“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他强调对文本语言细微之处的关注和体验。文本细读就是要抓住文本的细微之处,见微知著,从一个标点、一个细节、一个留白等细微而又耐人寻味的地方入手,读出文本所绘之形象,读出文本所含之意蕴,读出文本所指之精神,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简而言之,就是细读深挖文本的文化意旨,感受文本的艺术魅力。要读别人之所读,更要读别人之所未读。
1.推敲一个标点
先看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的一个情节,鲁四老爷发现祥林嫂被抢走,两次说到“可恶”,“然而……”。教学时许多教师都会抓住两个“可恶!然而……”来分析其内涵,认为第一次“可恶”针对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笔者认为只说出省略的内容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深究鲁四老爷为什么欲言又止,说到“然而”就打住呢?结合当时的情境分析,鲁四老爷是想要表达对祥林嫂的婆家和卫老婆子合伙劫走自己家里的佣人——祥林嫂的不满,是情绪化的、感性的话语;“然而”是激动之后的冷静之语,但是刚刚吐出“然而”一词,突然意识到不该把后面的话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来就会否定自己说的“可恶”,削弱自己的怒意,损害自己的尊严。所以这欲言又止,不仅反映了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反动、封建(封建礼教的卫道者),而且还说明他为人狡猾和虚伪。可见这两处省略号不只是有省略的作用,对刻画人物性格也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