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孔子之光
公元前479年夏历2月11日早晨,孔子悄然离开了他奋斗一生想改变的苦难人世,享年73岁。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么贫穷孤独的一介布衣,他的逝世却带来历史的奇迹:送葬的人成群结队,国君鲁哀公亲致悼词。弟子们以孝敬父亲的礼节服丧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为了陪伴他,迁往墓地居住的人竟有一百多家,这里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孔里”。每年清明节,人们自发到孔墓祭拜、植树,世代相传,现在这里是一片浓郁葱葱的人造森林,名为“孔林”。孔子的故居改成“孔庙”,收藏孔子用过的物品,供人瞻仰纪念。
人们更没有想到,孔子及其学说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中国人民心中有一尊永远屹立的偶像,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大圣人;全面记录他思想的《论语》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书”,是中国最古老、最有价值的思想元典、智慧宝典、国学经典;他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古代意识形态的第一显学,象征并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宋代朱熹研究孔子后,激情地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充分肯定了孔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历史就这样记载着:自汉高祖刘邦开始,专程到曲阜用太牢礼祭祀孔子;汉武帝以雄伟的气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思想便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正统。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孔子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尊孔祭孔,给孔子加封称号,层层叠加,直到清代的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也历经磨难,受到五次大的冲击:一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孔子的声誉及其儒家思想受到毁灭性打击。二是佛教东传的冲击与本土道教、魏晋玄学的挑战,几乎要取代儒家思想。三是明清以来,西洋思想涌入,打着新知识与新信仰的旗号,几乎要从意识形态上全面抵消和取代儒家思想。四是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五是史无前例的“文革”对孔子的批判,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进行了彻底清扫。这些毁灭性的荡涤,都没有把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打垮,并没有改变孔子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并没有削弱儒学的文化价值。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给历史带来积极的推进作用和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成了爱国思想传统。世界上曾经出现古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强大帝国,它们都曾盛极一时,很快就土崩瓦解,灰飞烟灭。惟独中国历史虽然有过无数次改朝换代的阵痛,也有短暂的分裂和动乱,但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多民族、大一统是其显著特点。分析原因,这不能不归功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季氏·2》)“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主张,成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基础。同时孔子强调“忠君尊王”,反对“犯上作乱”。而“君王”常常是国家的代表,这在一定程度上召唤着人们对国家忠诚。在孔子思想的熏陶下,炎黄子孙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许多志士仁人为保卫国家和民族文化,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视死如归。即使在国破家亡,被“异族”征服统治的情况下,大多数知识分子仍然精忠报国,以自己掌握的传统文化去影响甚至同化征服者,这就使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民族大联合,国家大统一。孔子思想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孔子为《易经》作传,《易经》为群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长期以来鼓舞着中国人民,使中华民族以顽强的斗志,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天灾人祸;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世界多元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以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激励自己,为理想而奋斗,为真理而斗争,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三、形成了中华民族“仁”的人格境界。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核心是“仁”。“仁”是孔子创造的一个政治与人格融为一体的重要范畴,它在政治上表达了一个思想家高瞻远瞩的社会前景,反对暴力,施行仁政,具有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在道德品质上修身养性,确立了人生自律的要求,体现了做人的严肃性。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求仁而得仁,孔子的仁德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境界,“仁”是做人的品质,挺直的脊梁,民族的灵魂。在家庭以“孝悌”为准,“仁”是处理伦理关系的尺度;在国家以“仁”区分忠奸,“仁”是忠诚的试金石;社会为难处,“仁”是信用的分水岭,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国破家亡时,“仁”是名节的纪功碑,浩然正气泣鬼神。
四、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孔子一生勤奋好学,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理论,如学而知之、学无常师、学无止境、学而优则仕等。即使在落后的农耕时期,我们民族仍不忘“耕读致富”、“诗礼传家”,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就促使我们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为重视学习,就必然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孔子曾发出过“人才难得”的感叹,国家的治理靠的是人才,办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人才,“从政”就在于发现和选用人才。尊重人才,虽然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性质,但王权总是通过人来行使的,如果是人才(君子)执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仁德政治”,就会给老百姓带来安居乐业的的实惠,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五、形成了中国的非宗教意识。宗教是讲信仰的,世界上许多国家,至今还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而且将信教和政治统一起来。孔子以积极入世的态度,“罕言”鬼神,基本上不相信鬼神,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从而有力抵制了本国和外来的各种宗教的传播与扎根,即使有些宗教活动,但影响面不是太大,范围不是太广,吸纳的教徒不是太多,也不能长期左右和垄断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此,中国没有宗教狂热、宗教斗争、教会干政的现象,这不能不说与孔子思想有密切关系。
以上说明孔子及其学说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政治影响,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同时,令人惊奇的是,当年孔子寻访列国诸侯,处处碰壁,曾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7》)如今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名字及其学说早就跨越国界飘洋过海了。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从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开始,对中国的近邻朝鲜、日本、越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次从16世纪开始,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东南亚,主要有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诸国。
一个熟悉的名称“孔夫子”(confucius),从16世纪以来一直在西方传颂着。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做官17年,带走了中国各省的风土人情;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中国生活27年,传教的效果并不大,却把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带到欧洲。他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逐渐传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对欧洲的启蒙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孔子在西方,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雅典哲人齐名;孔子不是宗教家,却与耶稣、穆罕默德和释迦牟尼相提并论,可以说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